[中国新闻网]为生命逆行 致敬“最美应急人”

2021-06-24 19:05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每次灾难来临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生命逆行、为安全守护,冲在应急救援的第一线,他们就是应急管理战线的共产党员,也是“最美应急人”。

6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为安全守护为生命逆行”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多位“应急人”讲述他们在一线奋战的感人故事。

封城100天转运医疗废弃物2万余公里

去年123日,武汉关闭了离汉通道,至51日结束,近100天,2万余公里,这是陈建和战友转运医疗废弃物的一个里程数。

陈建是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武汉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陈建和队友们奋战在抗疫第一线,负责转运新冠病毒医疗废弃物和其他病人的医疗废弃物。这些医疗废弃物包含病人的分泌物、血液废弃物、枕头、药品、防护服、剩菜剩饭等,交叉在一起,危险性很大。

陈建回忆,一套医疗废弃物轻的有二三十公斤,重的有七八十公斤,他和队友们每天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医院将一桶一桶的医疗废弃物搬上车,运到三四十公里外的处理站,再一桶桶地卸下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搬运一百多桶,要跑10趟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陈建和队员们开展涉疫勤务15万起,转运涉疫人员2.3万人次左右,搬运物资3.2万吨,转运医疗废弃物341吨,他们还在火神山、雷神山实行24小时执勤备战。

陈建已经从事消防救援工作22年,22年中,他经历了汶川地震、“东方之星”沉船、天津港爆炸等1万余次的灭火救援工作。用他的话说,“人民群众过节,消防救援队伍就是过关。”22年来,陈建没有在家里过一个春节。

“大家都说,消防员非常伟大。但我想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我们穿上这身‘火焰蓝’,就要在每一次逆行当中赴汤蹈火。”

38年坚守,700多次生死营救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38年来,肖文儒和战友们参加了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从灾区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矿工,创造了多个救援奇迹。

20211月,肖文儒参与了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的重大爆炸事故救援,11名矿工被困14天后被成功救出。肖文儒回忆,在这个事故救援过程中,井下被困人员在600多米深的井下,通过10几厘米的一个钻孔,传递上来两个纸条,第一张纸条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谢谢你们了!”第二张纸条传递上来,写着:“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多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矿工兄弟在身处绝境时,首先想到的是党,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党。”

历史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在肖文儒看来,这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得益于中国应急管理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益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面对事故灾难,中国应急人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队伍集结、救援力量调集、指挥决策到救援救治,是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

甘坐“冷板凳”潜心地震研究数十年

蒋海昆是一名地震科技工作者,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参加工作36年来,一直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报第一线,从地震的周、月、年度震情会商到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再到汶川、玉树等显著地震事件的现场应急工作,他见证了几十年来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地震研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特别不容易,是个名副其实的“冷板凳”。然而,蒋海昆在地震领域多年潜心研究,坚持不懈。在他的信念中,“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有所突破。”

作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蒋海昆深切体会到我国地震监测能力的显著提升。他举例道,从地震定位时间来看,1976年唐山地震,就发生在北京边上,但当时的台网几个小时都没定位出来地震到底发生在哪里,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地震定位仅用了13分钟,今年522日青海玛多地震,虽然发生在监测能力相对弱的区域,但也仅仅用了9分钟。

“虽然地震预测研究现在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没有攻破,可以确认它是一个非常冷的‘冷板凳’行业。但还有一批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的科学家继续坚持在这个行业,这主要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激励了科学研究,坚定自己要做好‘人民守夜人’、保护人民安全的决心,坚持地震监测预报研究。”

抗击洪水的“应急女汉子”

在多位讲述人中,有一道亮丽的身影,她就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韩沂妗。韩沂妗出生于1986年,从事防汛抗旱工作以来,她从曾经的“软妹子”蜕变为一个“应急女汉子”。

去年,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韩沂妗和同事们一起坚守了100多个日夜。巡查排险、消除防汛安全隐患达100余处,转移山洪风险区群众3300多人次。

作为一名女性,韩沂妗在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好家庭,努力做到“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夜晚值班是工作常态。

韩沂妗工作的地方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长江西陵峡口,是三峡大坝工程所在地,这个地方山峦叠嶂、坡陡水急,到了夏季极易突发坨子雨等极端天气。最近几天,当地遭遇了多轮次的突发性强降雨,晚间值守也就成了韩沂妗和同事们的常态。每当韩沂妗要离开家去值班,女儿就哭到不行。

“我的同事经常问我,怎么忍心丢下女儿去干这份工作,其实具体的我也答不上来。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接到预警的时候,除了义无反顾也别无选择。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应急人’,同时我也是妻子、孩子,是母亲,有多重身份。”韩沂妗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使命担当和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心中憋着一股劲,我想我一定要干好,让他们看到应急工作咱女人也可以。”

青春献给茫茫林海“把国土绘成丹青”

王德朋是一名“90后”,也是多位讲述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王德朋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校的一句话“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他默默许下守护祖国山河的理想。

2018年,王德朋来到奇乾中队工作以后,就一直守护着祖国的北疆林海。奇乾中队自1963年建队至今,指战员与山为邻、以林为伴,58个春夏秋冬、21000多个日日夜夜,全体指战员战天斗地,在原始森林的无人区里开垦出了生命绿洲,也锻造出了“忠诚、坚守、创业、乐观”的团队精神。

据王德朋介绍,奇乾中队由于驻地比较偏远,条件比较艰苦,在北纬53度线的边境线上,尤其到冬季,可能要承受零下50多度的极寒天气考验。中队有个入职11年的老消防员叫王震,他是中队的“司炉工”,也是中队的一个维修能手,为了保障中队在冬天能够正常运转下去,他曾经连续9年没有回家过年。

“我们中队许多年轻指战员也在向他学习,学习他踏实、务实和奉献的精神。”王德朋表示,奇乾中队的团队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己,坚定为祖国林海奉献坚守的信念。

(记者 陈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刘丽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