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为安全守护 为生命逆行” 中外记者见面会

发布时间:2021-06-18|来源:国新网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1年6月18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应急管理系统党员代表围绕“为安全守护 为生命逆行”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文字实录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枕戈待旦、闻险而动,经常逆行在赴汤蹈火的路上,奋战在急难险重的一线,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始终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应急救援的一线,他们就是应急管理战线的共产党员。

今天我们请来五位优秀的代表,请他们围绕“为安全守护、为生命逆行”与大家进行交流。他们是: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武汉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陈建先生,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先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蒋海昆先生,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韩沂妗女士,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王德朋先生。

下面,就请他们五位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首先,我们有请陈建先生。

2021-06-18 10:10:00

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武汉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陈建:

大家好!我叫陈建,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一员。从事消防救援工作22年来,我个人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这份职业,这是一份生命守护生命的职业。穿上这身“火焰蓝”,我们的责任就上了肩。很多人说,我们无所不能,但是我想说,我们只是在每一次救援工作中竭尽所能,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22年来,我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汶川地震、“东方之星”沉船、天津港爆炸等1万余次的灭火救援工作中,每一次救援,我都是将人民群众向外转移,自己却始终往里面冲锋,时刻挺立在人民群众和危险中间。

大家都说,消防员非常伟大。但我想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我们穿上这身“火焰蓝”,就要在每一次逆行当中赴汤蹈火。谢谢。

2021-06-18 10:13:03

寿小丽:

陈建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畏与担当。下面,有请肖文儒先生作介绍。

2021-06-18 10:13:34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

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叫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直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38年来,我和我的战友们参加了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从灾区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矿工,创造了多个救援奇迹,我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但我深知,这些荣誉和奖励属于应急救援集体,属于常年战斗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应急救援指战员。

38年来,我难以忘记那些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事故现场情景,难以忘记那些历尽艰辛把被困人员从灾区救出时的幸福和喜悦。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事故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应急救援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将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自觉扛起应急守夜人的职责,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2021-06-18 10:13:46

寿小丽:

38年的坚守,700多次生死营救,肖总工用大爱谱写了生命的赞歌。谢谢肖总工。下面请蒋海昆先生作介绍。

2021-06-18 10:14: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蒋海昆:

大家好,我叫蒋海昆,是一名地震科技工作者,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我200012月入党,参加工作36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报第一线,从地震的周、月、年度震情会商到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再到汶川、玉树等显著地震事件的现场应急工作,我见证了几十年来我们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测仍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但是我想,只要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有所突破。谢谢各位。

2021-06-18 10:14:56

寿小丽:

矢志不渝,初心不改,谢谢蒋主任。下面请韩沂妗女士作介绍。

2021-06-18 10:15:27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韩沂妗:

大家好,我叫韩沂妗,来自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我们应急部门承担着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职能。在20193月,新组建的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亟需防汛抗旱专业技术力量。水利专业背景和曾经从事过防汛减灾工作经历的我想去试一试,于是我主动申请到应急管理部门去工作。对此,我身边的同事难以理解,也不明白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男同志才会去的单位,同时也质疑我这个大家眼中的“软妹子”是否能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使命担当和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心中憋着一股劲,我想我一定要干好,让他们看到应急工作咱女人也可以。在去年,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我和同事们一起,坚守了100多个日夜。我们巡查排险,消除防汛安全隐患达100余处,转移山洪风险区群众3300多人次,牢牢守住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底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变化,就是在以前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也不确定到底跟哪个部门打电话联系是最合适的,现在就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应急值班室,这也充分说明了百姓对我们应急工作的一个信任和肯定。

还有一个变化,我现在也不再是同事眼中的“软妹子”,大家改称我为“应急女汉子”了。说实话,应急管理工作也特别辛苦,特别是在我们面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过程中,我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安全责任不落肩,可以说时刻可能面对突发事件和生死考验。在每一次我们处置灾害风险之后,看到群众眼中的那份信任和肯定以及万家灯火背后的那份平安祥和,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应急人最大的鼓励和褒奖。下一步,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做好百姓的“守夜人”。

2021-06-18 10:24:35

寿小丽:

韩沂妗巾帼不让须眉,从一个“软妹子”成长为“女汉子”,倾注了满腔热爱,守护了万家灯火。下面,我们请王德朋先生作介绍。

2021-06-18 10:25:09

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王德朋:

大家好,我叫王德朋,很高兴能够作为应急管理战线上的党员代表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交流。我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一名基层指挥员,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我们森林消防队伍大多数都驻守在祖国最广大的林区,而我们奇乾中队就是常年独立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的典型代表,自1963年建队至今,我们指战员与山为邻、以林为伴,58个春夏秋冬、21000多个日日夜夜,全体指战员战天斗地,在原始森林的无人区里开垦出了生命绿洲,也锻造出了“忠诚、坚守、创业、乐观”的团队精神,也叫响了最北、最冷、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的铮铮誓言。今天我也给记者朋友们带来了一件展品,这是我们奇乾中队指战员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个北部原始林区桦树皮的画。我们奇乾中队虽然驻地比较偏远、条件比较艰苦,但所有指战员那种昂扬向上、乐观的精神态度是非常饱满的,我们也会利用原始林区的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做一些例如这样桦树皮的画、木画以及石画等等,这也成为奇乾中队的文化符号,我们也用它来记录生活的点滴。这个画上展示的就是我们在扑灭森林火灾过程当中的一个缩影,现在我们也把它作为我们中队一个文化展厅的展品,放在中队展厅当中,也欢迎咱们记者朋友们到我们奇乾中队去参观。

2018年改革转制后,我和我的队员们赓续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转型强能的道路上奋发有为,中队建设稳步向前,也得到了咱们林区百姓“原始林区守护神”的褒奖,党和祖国也给了我们很多的荣誉,我们中队的指战员一定会秉承“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信念,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祖国的北疆林海,守护好我们祖国北疆这一道生态安全屏障。谢谢大家。

2021-06-18 10:26:08

寿小丽:

王德朋是我们台上最年轻的一位,作为90后,就像他自己说的,把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茫茫林海。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提问前还是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1-06-18 10:26:37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陈建。陈建您好,您来自武汉,去年您和队友们一定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您和队友奋战在抗疫一线,能否讲一下你们的故事?谢谢。

2021-06-18 10:31:52

陈建:

谢谢你的提问。去年123日武汉关闭了离汉通道,至51日结束近100天,2万余公里,这是我和战友转运医疗废弃物的一个里程数。我们转运的不光是普通的新冠病毒医疗废弃物,还有其他病人的医疗废弃物。这些医疗废弃物交叉在一起,危险性更大、更高。这些医疗废弃物包含哪些东西呢?它包含病人的分泌物、血液废弃物、枕头、药品、防护服、剩菜剩饭等。一套医疗废弃物轻的有二三十公斤,重的有七八十公斤,需要两个人一起抬。普通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就是平时站着不动,也会不停地冒汗,而我们还要在医院将一桶一桶的医疗废弃物搬上车,运到三四十公里外的处理站,再一桶桶地卸下来。最多的时候,我们搬运了一百多桶,一辆医疗废弃物的车辆只能装1215桶之间,我们一天最多的时候跑了10趟左右。

在消防救援队伍抗击疫情过程当中,我们先后在单位演练、场所消杀、搬运物资、转运病人、转运医疗废弃物、援建康复驿站等多个场所开展工作。湖北消防救援队伍一手抓火灾防控主责主业,一手抓涉疫勤务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们开展涉疫勤务15万起,转运涉疫人员2.3万人次左右,搬运物资3.2万吨,转运医疗废弃物341吨。我们还在火神山、雷神山实行24小时执勤备战,为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贡献了我们消防力量。最后我想说,我们不是天生的消防战士,只有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职责和我们的使命,让我们义无反顾、勇敢逆行。谢谢。

2021-06-18 10:32:25

上游新闻记者:

这个问题想问给肖总工。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今年1月份,您参与了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的重大爆炸事故救援,11名矿工被困14天后被成功救出,不少人评价说这是生命的奇迹与救援的奇迹,您也曾说这是国内矿难救援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能否给我们讲述一下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谢谢。

2021-06-18 10:34:13

肖文儒:

好,谢谢您的提问。矿山企业大多为地下开采,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水、火、瓦石、粉尘、冲击地压等多种致灾因素的影响,矿山一旦发生事故,这些致灾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间内交织叠加,产生有毒有害、高温浓烟、二次爆炸等次生灾害。要想实现安全救援、科学救援,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以及我们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竭诚为民的情怀。所以说,矿山事故救援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所以说,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

至于您说今年1月份发生的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我们历经14天,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救援奇迹,也被国外许多媒体和同行解读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我想这个奇迹的创造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第二,我们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队伍集结、救援力量调集、指挥决策到救援救治,是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第三,得益于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益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得益于中国制度的优势。

在这个事故救援过程中,有个非常感人的事例。井下被困人员在600多米深的井下,通过10几厘米的一个钻孔,传递上来两个纸条。我可以给大家展示这两个纸条。第一张纸条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谢谢你们了!”第二张纸条传递上来,写着:“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多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啊。我们的矿工兄弟在身处绝境时,首先想到的是党,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党。这个事例,也再次印证了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谢谢。

2021-06-18 10:34:40

封面新闻记者:

随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应急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工作机制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请问各位作为改革的亲历者,你们对于这种身份和职能的变化有何切身感受?谢谢。

2021-06-18 10:43:51

肖文儒: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您对我们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关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我最大的感受是,国家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显著提升。比如说,改革后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山东寿光洪涝灾害,以及最近几起煤矿事故救援中,两支队伍专业互补,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圆满地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充分发挥了化学反应,也展现了“1+1>2”的改革成效。谢谢。

2021-06-18 10:43:54

蒋海昆:

我也讲讲我的感受。我们是地震系统的,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我们地震系统的“地震人”积极融入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局,忠实履行“人民守夜人”这样的神圣职责,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我们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能力。举例来说,这几年来,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现在我们国内地震的自动速报定位时间大概是2分钟,这个是自动定位的结果,人工修订的正式速报大概是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比以前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我们还积极融入“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速报。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定位时间,从以前的一个多小时缩短到现在的20分钟。随着“地震应急一张图”、“地震信息服务平台”的落地,我们为地震应急指挥提供高效的信息保障。现在,我们地震速报微博每年阅读量超过20亿,地震信息能在一分钟之内覆盖到上亿网民。我们满足公众及时了解地震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谢谢各位。

2021-06-18 10:45:51

陈建:

作为改革的亲历者,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第一方面,机制。我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应急管理部的直接领导下,实行24小时全天候执勤备战,只要人民群众有需求,只要有灾害事故,我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必要时我们还会提高战备等级,比如说逢年过节以及重要的活动节点。第二方面,专业。就拿我们湖北总队来说,目前我们成立了抗洪抢险的专业队、地震专业队、化工处置队,每个支队也相应成立了专业队,每个大队成立了专业分队,每个中队成立了专业班组,这就体现出我们从单灾种到全灾种大应急的理念。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我们一年一个队站接警500次左右,那么其中我们450次都是在抢险救援。大到交通事故、房屋坍塌、洪灾,小到我们抓猫抓狗抓蛇,开门取钥匙、除马蜂窝等等,其中还有50次就是火灾扑救。第三方面,保障。这方面,可能全国各省市基本上差不多。为什么这样说呢?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消防救援队伍的特殊性、危险性,在我们子女教育、家属随调、交通出行、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我们各地市州也相应出台了一定的政策,在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都标注消防救援优先等字样。可以说,我们的职业荣誉感得到进一步提升。谢谢。

2021-06-18 10:46:51

韩沂妗:

我也来说一下我的感受。在机构改革之前,像我们安监、水利、林业、消防、国土等部门其实是分散作战。虽然我们依靠定期的会商机制,能够达到一个信息的互通共享,但几根手指头是没有攥紧形成拳头的,对于灾害事故的应对和处置力度是分散的。机构改革之后,我们应急管理体系得到了重建,应急队伍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就从我具体从事的防汛抗旱工作来说,我们在以前遇到灾害预警的时候,可能要经过多程序的报请,达到一个应急处置和救援。现在,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设在了应急部门,在接收到暴雨灾害预警的时候,应急部门可以直接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靠前统筹指挥,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应急部门在“救”的层面整合的综合力量,这样也极大减少了因为职能分散导致的协调成本,也达到了应急统一指挥、综合协调、高效运转的综合性应急处突工作合力。谢谢。

2021-06-18 10:52:50

王德朋:

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面对改革转制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在转型强能的路上紧跟步伐,也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就像我们奇乾中队在转型强能上的一句口号,叫做:“跳出奇乾看奇乾,放眼全国找差距”不断提升遂行多样化救援任务的能力。我们主动作为,积极的深化队地融合,就拿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来说,我们定期会与应急、林业、气象和防火等部门沟通交流,会商研判森林草原防火灭火形势,我们也会经常性的与地方专业扑火队进行技能上的交流。与此同时,我们在人流密集的场所进行防火宣传,进行常态化防火执勤,可以说工作广度和深度也大大提高了。此外,我们也非常注重继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我们坚持火怎么打队伍就怎么练,现如今我们每个月都有进山入林训练,我们的指战员也可以跨省见习,我们可以利用指挥员培训以及“火焰蓝”专业技能比武等平台,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可以说我们继承了森林消防队伍“山里通、铁脚板、活地图”的优良传统,也形成了“挺进来、走出去”的新风气。比如我们现在开展了跨省驻防,也开展了防火专项行动,防火宣传也进入了社区、学校和防火执勤一线,提升全民森林火灾防范意识,实现了从重火灾扑救到重火灾预防的转变。谢谢大家。

2021-06-18 10:53:56

中国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提给蒋海昆代表的。我们知道您长期从事地震的研究工作,也去过很多的地震灾区。请问一下,从您个人的经历来看,您认为我们国家在应对地震方面,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另外,我们都知道地震研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特别不容易,是个名副其实的“冷板凳”。我们想了解一下,您这么些年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谢谢。

2021-06-18 11:03:04

蒋海昆:

从我们地震台网中心承担的各项职责来看,我体会最深的是地震监测能力的显著提升。无论是在地震站网的密度,地震定位的准确性,以及数据服务产品的丰富程度来看,这些年来都有明显的提升。举例来说,我们有个对比,从地震定位时间来看,1976年唐山地震,大家知道,就发生在北京的边上,但是我们当时的台网几个小时都没有定位出来地震到底发生在哪里,直到唐山的同志开车到北京向中央汇报,才知道地震是在唐山发生的。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地震定位用了13分钟。今年522日青海玛多地震,发生在我们监测能力相对弱的区域,但仅仅用了9分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方面地震定位时间显著缩短,另一方面地震定位精度明显提高,都对地震应急指挥、抗震救灾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保障。

具体说到我自己的职业,我一直以来从事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就像这位记者同志刚才说的,地震预测研究现在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没有攻破,可以确认它是一个非常冷的“冷板凳”行业。之所以还有一批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的科学家继续坚持在这个行业,实际上我想大概可以理出三点:一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党员,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个职业,我们义不容辞。我到过很多地震现场,我们现场看到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伤害,大家心里都非常难过,所以更加坚定我做好“人民守夜人”、保护人民安全的决心,继续坚持地震监测预报研究。

二是前辈的引领。地震系统有个好的传统,我们有一批兢兢业业不计得失的科学家,例如我国著名的构造物理学家马瑾院士。我记得非常清楚,201889号他带领我们讨论科学问题,一整天,包括中午在会议室吃盒饭的时候还都不停歇,他一直非常关注我们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但是当天晚上他却突发疾病离开了我们。所以,有这样一批学风高尚、思想睿智的前辈引领,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

三是科学进步的需要。任何一个冷门的科学都需要有人去探索,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在科学探索问题上,我相信一句话,我也非常赞赏这样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成一定有我。”谢谢各位。

2021-06-18 11:03: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应急管理部门的值班值守是不分昼夜,是36524小时的。请问在座各位,尤其是像韩沂妗这样的女同志,是如何来平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的?谢谢。

2021-06-18 11:05:22

韩沂妗: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工作的地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它地处长江西陵峡口,是三峡大坝工程所在地。这个地方山峦叠嶂、坡陡水急,到了夏季,特别是晚上,极易突发坨子雨等极端天气。就在前两天,我们夷陵遭遇了多轮次的突发性强降雨,短短的两天时间7次暴雨,多次触发橙红色预警,其中红色预警就达到了三次。如果我现在不是坐在这里,可能已经跟我的同事们在值班室值守了好几个晚上了。夜晚值班是工作常态,经常晚上我冲出家门去值班室的时候,我的女儿就哭到不行,可能是舍不得半夜离开妈妈,也可能是担心我的安危。虽然我的女儿还比较小,但是她知道,半夜的时候,下着暴雨,妈妈去值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我的同事经常问我,怎么忍心丢下女儿去干这份工作,其实具体的我也答不上来。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接到预警的时候,除了义无反顾也别无选择。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应急人”,同时我也是妻子、孩子,是母亲,有多重身份。我在面对工作和家庭的时候,我特别想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但往往顾此失彼,很多时候是家人在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我尽量去寻找工作和家庭间的相对平衡。因为应急工作比较特殊,很多时候,百姓过节时,我们在过关。所以,首要的是我得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我们的休息时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是非常希望我的家人能够作为社会公众参与到我的工作中。尤其是我的女儿,因为我的女儿很喜欢交通警察,很喜欢消防员叔叔,我在值班值守的时候,经常会跟她讲,妈妈要和交警叔叔、消防员叔叔一起去救人了。妈妈同时也是防火员,如果你在山里发现哪个地方在冒烟,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会赶紧去保护我们的森林,让她有一种参与感,让她知道妈妈没有在陪她的时候在干些什么,让她慢慢地能够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谢谢。

2021-06-18 11:07:46

陈建: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当我转运完医疗废弃物、刚好回到站外执勤点的时候,儿子突然间给我打了电话,他说爸爸你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思来想去,都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节日。后来他说爸爸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生日都忘了吗?后来我才想起,当天是我40岁的生日。因为怕家里担心,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一直没有告诉家人我在疫情的最前线开展工作。每一次家里打电话、发信息,都没有第一时间回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穿着防护服,不便于发信息、接电话。后来在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过问之下,我才向他们说出了实情,说我在抗疫一线工作。他们不但没有怪罪我,反而叫我带好防护、注意安全——“家里面有我们,你不用担心”。

22年来,我尽量每次救援都让自己不留遗憾。我们消防救援队伍必须24小时执勤备战,越到过节的时候,我们就越繁忙。人民群众过节,消防救援队伍就是过关。22年来,我没有在家里过一个春节,也亏欠了家里很多。家里面都是在默默关心、支持着我,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干好本职工作的一个坚强后盾。谢谢。

2021-06-18 11:08:07

王德朋:

我也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我与我的爱人去年冬天准备举办婚礼,但是由于去年冬天的降雪量和降雨量比较少,开春以后的春防战备形势不太乐观。为了加强练兵备战,我就主动放弃了休假。其实在我们整个队伍当中,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做出这样选择的指战员们,这背后都是来自于家人的默默支持。就像我们奇乾中队,有个入职11年的老消防员叫王震,他是我们中队的“司炉工”。我们中队由于驻地比较偏远,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在北纬53度线的边境线上,尤其到冬季,我们可能要承受零下50多度的极寒天气考验。在这样的条件下,中队的生活、基础设施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保养或者抢修,才能够保障中队的正常运转。王震作为中队的“司炉工”,也是中队的一个维修能手,他曾经连续9年没有回家过年,就为了保障我们中队在冬天能够正常运转下去。2019年他当了爸爸,我们中队安排他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但是后来他对我们说,其实他刚踏进家门的时候,他的儿子对他感到陌生,因为在他儿子的印象当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出现在视频通话里。但是他爱人和双方父母也都没有抱怨,反而给了他最大的支持,这也成为了他干好工作的一个不竭动力。他现在也是我们中队的优秀党员,我们中队许多年轻指战员也在向他学习,学习他踏实、务实和奉献的精神。

长久以来,我们消防指战员的家属都是十分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我想,有这些家人的支持作为坚强的后盾,我们一定会干好本职工作,当好党和人民的消防卫士。谢谢大家。

2021-06-18 11:12:18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提问给韩沂妗,您今年其实已经被大家圈粉了,您参与暴雨橙红色预警值守、巡查排险等百余次,请问有什么难忘的故事或体会?在排查涉洪隐患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谢谢。

2021-06-18 11:27:05

韩沂妗: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先来给大家讲一讲我们平时值守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在去年端午假期,我所在的夷陵区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在值守过程中,我们及时查险,当时解救了一辆被洪水围困即将没顶的车辆,以及车里两名被困人员。当天下了一整天大雨,到了晚上也没有停,这个时候河道水库的水位已经多处“超警”,市政交通告急,就在这个时候,指挥中心突然断电了。电可以断,但是我们的应急指挥不能断,我们用手机、蜡烛、电筒搭起了一个临时的调度指挥部,然后继续到现场查险除险,顺利完成了惊险的红色预警处置任务。这其实是我们工作的日常,但很紧张,也比较辛苦。有险必查,有急必应,有难必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刚刚记者提到的,在巡查排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我觉得应该是去年疫情期间,3月份的时候,我们防汛备汛的黄金期和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刚好重叠了,我们所在的夷陵区很多在建涉水工程的工人无法及时返工。我们觉得防控压力比较大,但是汛期不等人,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协调到本地的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进场,及时清除了隐患。谢谢。

2021-06-18 11:27:21

海报新闻记者:

作为应急救援的国家队、主力军,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总是冲在灾害事故的一线。请问两位消防员代表,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抢险救援是哪一次,对你们最大的触动是什么?谢谢。

2021-06-18 11:27:39

陈建: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由我来回答一下。我们消防救援队伍的救援类型很多,各有不同。就拿一个月以前的武汉市蔡甸区发生九级龙卷风这个案例谈一谈。这应该是一次气象灾害最复杂、现场环境最恶劣、救援系数相对较高的一次气象灾害。接到调度指令之后,我和我的战友们迅速携带器材装备赶往现场。现场是个工业园区,很多厂房、工棚都发生了倒塌,房屋受损,很多树木都是拦腰折断。我们到了现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钟左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堆堆的建筑垃圾,一人合抱大的树木,要么是拦腰折断,要么是连根拔起。实际上我很清楚,这不是什么灾难片,也没有什么剧情可以演,我们唯有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去抢救生命。

我们主要是负责现场最大的一片废墟搜救工作,这个位置原来是大概150米长、10米宽左右的一个活动板房,被龙卷风卷压成直径只有30米左右,很多被困群众下落不明。面对可能发生的二次坍塌危险,我和战友钻进横七竖八的钢筋条里面,开展定位搜索、破拆支撑,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在没有办法使用器材装备的情况下,我们就用身体去支撑,用肩膀去扛,用双手去破拆、去刨。经过八个多小时,我们在现场大概搜索700多个平米的废墟,清理出6台被挤压的车辆,救出20多名被困群众。实际上,在现场,我们不是不知道疲倦,不是不知道辛苦,但是面对着一双双被困的眼睛,这是我们守护的人民群众,我们没有办法退出,只有一往无前开展救援。谢谢。

2021-06-18 11:28:00

王德朋:

其实每一场救援任务我们印象都比较深刻,因为每一场救援任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我谈谈转制以来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任务。2019年“6·19”内蒙古大兴安岭金河林场森林火灾扑救,那也是我们转制以来扑救的第一起北部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北部原始林区尤其是无人区的火灾,大多数都是由雷击产生的,看似晴空万里,一个干雷暴下来,就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这场火灾的植被是高山偃松灌丛,含油量非常高,一遇到火就着,一着就大。而且这种火灾在我们队伍当中也是出了名的难打难救。

当我们向火场开进过程中,就看到火场上空浓烟遮天蔽日,不时还翻滚出红色的火舌,这已经说明了火场上形成了立体燃烧的态势,火势异常凶猛。我们中队负责的区域是整个火场火势最为激烈、地形最复杂、条件最艰苦的东南线。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我们与友邻单位实现了合围。但是如果以前发生这样的火灾,我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实现火场的封控。后来我们想了想,这也就是得益于改革转制以后,我们整个指挥机制和协调调动更加顺畅了。而且我们也按照上级的部署,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比如我们建立了比较高效的指挥平台,我可以随时知道我和友邻单位的位置,以及我们瞬息万变的火场情况。现在我们天上有无人机,空中有直升机,地面有灭火装甲战车,这些新特装备的配备,让我们整个救援如虎添翼,现在的灭火效率大大提高。很多指战员都说新装备比较帅气,也比较实用。我想,这场灭火救援的胜利,一方面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敢于赴汤蹈火的指战员精神意志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改革转制以来,转型强能取得阶段性胜利,救援能力提高的生动写照。谢谢。

2021-06-18 11:28:20

寿小丽:

最后一个问题。

2021-06-18 11:32:01

北京青年报记者:

这个问题提给王德朋。奇乾中队是常年驻守在原始林区,担负着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95万公顷的防火灭火任务。您是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担任过奇乾中队历史上最年轻的中队长。当时您毕业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去林海深处守护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谢谢。

2021-06-18 11:32:24

王德朋:

谢谢你的提问。其实,当我本科毕业分配到森林消防内蒙古总队大兴安岭支队的时候,那时候我就听说过奇乾中队,也知道我们奇乾中队有着厚重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和传承。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是不是有一天我能够去奇乾中队得到一些锻炼和成长。研究生毕业之后,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安排,我就来到了奇乾中队。我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学的也是林学相关专业。其实在读大学期间,我们林业大学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叫做“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那个时候,学林学相关专业的我也想去祖国最美的林区去看一看,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也想到北疆的林海去看一看我们祖国最原始的、唯一一片未集中开发的原始林区是什么样子。

当我2018年来到奇乾中队工作以后,就被这里的人和事感动着,也渐渐知道了我们中队的忠诚、坚守、创业、乐观这样一个“奇乾精神”的含义,也懂得了我们中队一直在传的一句佳话,叫做“穷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的含义。现在,我会像我们24代奇乾指战员一样,身在最北疆,心向党中央,把我们的祖国北疆林海守护好,保护好我们祖国万里绿色长城的第一站。谢谢。

2021-06-18 11:32:40

寿小丽:

刚才五位代表都分享了他们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跟我一样深受触动、感动,而这只是我们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战线工作中的一个缩影。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和生死挑战,“应急人”无惧无畏、无怨无悔,为安全守护,为生命逆行,为人民守夜,为幸福守望。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更坚实的保障,使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更加安心、顺心,也使我们国家更加安全强大。

非常感谢你们,向你们致敬,也祝福你们一生平安。今天的见面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也谢谢各位党员代表,大家再见!

2021-06-18 11: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