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再仔细的执法检查尖兵——记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处主任科员张之崟

2019-09-12 10:31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张之崟特别能“跑”。无论案头的工作多忙,每周总有三四天,他要跑到上海市各个街镇、园区的企业开展现场执法检查。7年,超过14万公里的行车里程,是他从2012年入职时的门外汉蜕变成如今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尖兵的最好证明。

625日,作为应急管理系统执法监察领域唯一入选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代表,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处主任科员张之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受到表彰的张之崟为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而高兴和自豪,更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压力。谈到今后的工作,他说:“与上海市数百名应急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一样,我的工作岗位既平凡又重要。我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但会追求长长久久的平安。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为上海保驾护航。”


带着“惴惴不安”

不断提升自我

724730分,张之崟从位于黄浦区的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办公楼下来,准备出发前往位于奉贤区与金山区交界处的上海化工区进行执法检查。两者之间的距离有50多公里,张之崟驱车带着同事曾圆和记者沿着沪闵高架路、沪金高速一路向南。

7月下旬的上海,天气格外闷热,最高气温达到近40摄氏度。“夏季到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最舒服的时候就是在路上。”张之崟笑着说。

提前到单位,早早出发去企业,是张之崟多年来的工作习惯。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解释:“企业一般都在郊区,离我们的办公室很远,早出发能够尽量避免遇到早高峰时的大堵车,而且执法检查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很耗时,早点到企业才能把工作完成好。”

张之崟还和记者说起了2012年自己第一次踏上执法检查道路时的情形。“当时心里很忐忑。我是学环保的,隔行如隔山,当时对安全监管业务不是很了解。但是我想,既然进入了安监执法这个领域,就不能老拿专业不对口当借口,必须得干出点成绩来。因此,从一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我就抱着学习的态度工作,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张之崟说。

当天要检查的企业只有一家。1个多小时后,记者随张之崟来到三菱瓦斯化学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

打开执法记录仪、亮明身份、说明来意、告知企业负责人检查内容后,根据现场检查方案,张之崟与同事曾圆便开始进入执法检查程序。根据计划,当天对该企业的执法检查内容共有11项。

此时,户外近40摄氏度的高温将大地“烤”得发白。没走出企业办公区多远,张之崟便已全身被汗湿透,但他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检查仍然十分仔细。

“这个硫酸罐区底下的积液沟怎么没有加装盖板?万一废水对人体有害,就不好了。”张之崟对该企业安环部经理杨飞说,“就算废水对人体无害,积液沟上面也应该加装盖板,避免有人不小心跌入,造成伤害。”

听了张之崟的话,杨飞连连点头,表示会马上整改。

三菱瓦斯化学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日资企业,对自身的安全工作很自信。但是杨飞表示,对于张之崟每次执法检查提出的意见建议,该公司一直都很信服。“我与张之崟是老相识了。他经常到园区来讲课,我每次都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每次执法检查,他都能提出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意见。”杨飞说。

完成填写现场检查记录、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等一系列工作后,时间已临近中午12点。张之崟还将赶回办公室,继续处理案头的工作。

曾圆说:“中午别人休息,回到办公室的张之崟还得继续干活,他还要进行以点拓面的宏观管理工作。”

张之崟这天所驾驶的这辆执法车已经是他驾驶过的第二辆执法车。这辆车仪表盘上显示的行驶里程已有9万多公里,再加上之前那辆执法车5万多公里的行驶里程,这样算下来,7年来,为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他的行车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

为了开展安全执法检查,张之崟曾经爬上几十米高的芳烃装置,经常进入含有高毒光气和环氧乙烷的场所,有时更要绕着储存着几十万立方米液化气的储罐仔细排查……

“每次我到这些地方检查的时候,都会感到生命的脆弱。”张之崟说,“很多个深夜,从屋子里看着外面的万家灯火,我心里都会惴惴不安。这是个有2500万人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不好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为此,应急管理人员责任重大。我必须将自己的工作做得仔细些,再仔细些,为此付出再多也值得。”


凭借“以心换心”

让执法对象真正信服

返回的路上,张之崟跟记者聊着这些年来开出的罚单。“这些年来,我对50余家企业行政处罚500余万元,处罚金额占全局监管执法处罚(事故罚款除外)总额的70%以上。”张之崟说,罚款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企业负责人知道隐患在哪里,为什么被罚。

张之崟办理过的案件中,有在沪国有企业和世界500强知名外商独资企业违法案件;有全市安全生产领域首起单笔罚没款金额超百万的无证经营案;有首起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实施联合惩戒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案件等,屡屡开创“首办”纪录。

曾圆回忆说:“在天津港‘8·12’、河北张家口‘11·28’以及江苏响水‘3·21’等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张之崟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上海同类型企业的执法检查现场,第一时间查处了未将危险化学品储存在专用仓库、未有效监控氯乙烯气柜重大危险源、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等一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处副处长李黎明说:“张之崟不是安全专业出身。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是块‘金子’,所以他会发光;他想当好执法的‘先锋官’,所以总是停不下来。”李黎明说,张之崟永远是最早到单位却最后离开的人。

“压力虽然很大,但是工作需要做实。”张之崟口中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中央企业、国有企业、世界500强外商独资企业,这些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并不会被那些名头所迷惑,他总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开展工作,并且总能找出隐患。

要想真正让这些企业负责人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3年,在对一个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进行验收时,张之崟发现一处紧急切断阀的自动连锁设施没有正常投用,一旦反应失控就会发生爆炸,不满足验收条件,他随即要求企业立即整改。第二次到该企业开展现场核查时,企业总经理仍然心存侥幸,对张之崟说:“何必那么较真呢,我们搞一辈子化工了,出不了什么事。”张之崟当时耐心地用一个个家毁人亡的事故案例做起了该企业总经理的思想工作。第三次现场核查,隐患终于被消除,项目终于满足了验收要求。就在张之崟刚想松一口气的时候,噩耗传来。该企业总经理为了改变工艺参数违规进行试验,再次摘除了自动连锁设施,导致发生爆炸。

防不胜防,这是张之崟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有了这次的教训之后,这些年来,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张之崟还注重与企业负责人以心换心,让“共建共享共治的安全生产环境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认真对待

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对待执法检查,张之崟是出了名的认真。在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执法监察处副处长丁立看来,张之崟的认真不仅体现在执法检查中,还体现在日常工作当中。安全生产执法是力气活儿,更是技术活儿,正是凭着多年坚持认真对待的态度,张之崟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丁立告诉记者,执法监察处的主业是办案,仅今年上半年,执法监察处就办了30多个案子,但是3年前还不是这样的。“当时大家都不太会办案,常常畏首畏尾。这些年来,我们局第一个处罚大型央企的案子是张之崟办的,第一个罚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案子是他办的,第一个处理世界500强外企的案子也是他办的。”丁立回忆说,他还记得第一次处罚大型央企的时候,其实大家心里不是特别有底,因为虽然专家对现场指出了不少问题,但没有发现重大隐患。“哪些违反的是强制标准,哪些违反的是推荐标准,哪些有处罚项,哪些没有,大家有点吃不准,是张之崟写了一个很长的调查终结报告,把所有问题一一罗列清楚,把争议点一一分析透彻,真正做到了证据确凿,才让对方没有翻案的可能。”丁立说。

张之崟是办案高手,也是办文、办事的能手,执法监察处有什么大事、难事,他都是第一选择。

3年,张之崟完成了一个大工程,就是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推进。他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编写出《上海市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并建议在全市推进实施,用以规范企业的风险管控工作,便于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他不断思考安全生产微观执法领域简单化、“一刀切”问题的化解之道,系统总结了2012年以来执法检查的经验教训,编制出“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事项分类表”。该分类表成为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标准、裁量尺度的“教科书”,也是基层部门落实安全监管责任的“工作宝典”。“这两个文件,是他工作能力的最好证明。”丁立说,现在上海已经有8344家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完成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和管控工作。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根据评估结果,绘制“红、橙、黄、蓝”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便于基层有限的安全监管力量能够实施差异化、精准化执法检查。如今,信息系统也已经上线运行,安全生产一张图也以此为基础绘制出来。

8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典型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张之崟说,他常年工作在危险化学品监管执法第一线,最大的体会就是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没有事故就是最大的成绩,希望通过每一次平凡而重要的检查,唤醒全民安全意识,对企业进行安全意识的再教育、再培训。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富强  李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段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