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救援力量

守护千家万户的安宁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巡礼

2018-03-01 14:49来源:中国安全生产报
 

守护千家万户的安宁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巡礼

是他们,危急关头,不退而进,排除重大险情,掐断事故引线。

是他们,生死时刻,冲锋陷阵,守护宝贵生命,点亮重生希望。

无论是千米井下还是巍然高原,无论是激流滔滔还是烈焰熊熊,无论是废墟之中还是爆炸现场,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永不放弃。

他们就是光荣勇敢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人。

 

发展新起点 历史新篇章

21世纪的最初几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极其严峻,一起起特别重大事故接踵而至,伤亡惨重。

2002年,11起;2003年,14起;2004年,14起。飞机坠落,轮船翻沉,酒店起火,天然气井喷,煤矿瓦斯爆炸……涉及行业领域之高,发生频率之快,都令人震惊。

在阴潮矿井下,在冲天火光中,在毒气弥漫的工厂里,被困人员命悬一线,生死未卜。人们忧心如焚,希冀有天兵神将突然出现,挽救他们的生命。

然而,因为应急救援力量不强,事故如出笼猛虎,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最后一道防线。

20031223,重庆开县高桥镇发生特大井喷事故,伤亡惨重。由于平时应急准备不充分,人员疏散迟缓,指挥决策出现致命失误,243名群众因此失去了生命。

事故发生52小时后,幸存者吴纯华返回高桥镇晓阳村,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至今让他刻骨铭心:他的大哥,倒在了墙边;二哥、二嫂,倒在一个堰塘的角落里;母亲,倒在了红苕上;父亲和外侄,倒在了床上。“基本上每一家都有人倒在床上,甚至有些小孩还跳到院坝头,鞋都没有穿。”

事故之惨,照见时代之痛。进入21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快全民奋起、艰苦创业、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伟大进程,同时又以集中、凸显、紧逼的方式,遭遇西方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过的多种困扰和风险。社会生产的扩大,城镇人口的集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经营管理的粗放,使各类风险急剧增大,事故发生几率大大提高。

脚步太快,气就喘不上;发展太快,治理能力就跟不上。惨痛的事故教训,一再证明应急救援的虚弱。在人命关天的大事面前,人们强烈呼唤应急救援事业的壮大。

教训是难得的宝贵财富,也是凤凰涅槃的良机。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顺势而谋,作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

200558,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运而生,于2006221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层级最高的专门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的工作机构,受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领导,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管理。应急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履行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并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协调、指挥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这是发展的新起点、历史的新篇章。自此,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摁下快进键,驶入快车道。

目前,全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7个市、1277个县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落实编制8000余个;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住建、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和54家中央企业,均建立了承担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自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72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近30亿元,建设了84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救人于水火 化险于无形

这支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当事故灾难来临,别人远离危险,他们却冲向危险。而这,让死神望而却步,让生命之花绽放。

2007729凌晨,河南省陕县大雨如注,山洪暴发。洪水冲进支建煤矿采区巷道,摧垮三道密封,69名矿工被困!生命高于一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研究部署了“一堵、二排、三送氧”的具体抢险方案。

井口旁的一间小平房,成了决战指挥部,所有的方案、指令都从这里制定、发出。参与救援的人员肩并肩、手挽手,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人墙,抵挡汹涌的洪水。一位救援人员说,当第一眼看到井下被困人员时,我们真的很激动,“我对他们讲,我们既然来了,就一定能把你们带出去”。

沙袋在人墙前慢慢筑牢、升高……狭窄、潮湿的巷道里,救援人员与洪水展开殊死较量。而同时,牛奶、面汤、氧气通过压风管被送入地层深处,送去了希望和力量。

811138分,第一名矿工被搀扶出井。紧接着,第二名,第三名……当最后一名矿工升井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与欢笑齐飞。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有关负责人说,压风管路、防尘管路、通信线路在这次抢险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在我国的矿难救援史上,成功利用压风管道输送氧气和食物,尚属首次。而这,正成为被困矿工成功获救的关键。

科学有力的救援,感天动地;拯救生命的奇迹,不时上演。无论局面多么艰难,不管希望多么渺茫,不抛弃、不放弃,是打赢一场场救援战役的关键,更展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和敬重。

20103281340分,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透水,153名工人被困。即便三天的黄金救援期已过,但排水、通风、打钻等工作仍在艰难推进。

矿难发生200小时之后,在家属集中安置的宾馆里,被困矿工肖启旺的妻子胡新琴焦急不已。她在丈夫出事的第二天就赶到现场,年幼的女儿被扔在家中无人照料。临走时,胡新琴接到了女儿的“命令”:把爸爸叫回来,然后妈妈再回家。

面对被困人员家属的殷切期盼,近3000名救援人员通宵达旦,抢时间,争速度。一位救援人员说,关键时刻,我们绝不能后退半步,只要胆大心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加快,加快,加快……这是当时在现场能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4422,井下巷道最低点露出水面。2230分,首批10支救援分队共计100余人下井搜救。45零时39分,在焦灼的等待中,救援人员抬着第一名幸存者走出“生命之门”。八天八夜的生死救援,八天八夜的不舍不弃,在事故发生192个小时之后,共计115名被困人员成功获救,创造了中国救援的奇迹。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前行。

从河南陕县到山西王家岭,从隧道事故到危化品爆炸事故,在中国救援史上,令人欢欣鼓舞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6513,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铁矿发生坍塌事故,8名矿工被困。经救援人员90个小时的奋战,5名被困矿工成功获救。

——2007123,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肖军铁金矿发生冒顶事故,11人被困。经129个小时全力救援,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20091020,一辆载有19.68吨液化天然气的罐装车坠入陕西商洛的一处沟中。历经48小时救援处置,泄漏被有效控制。

——2011113,河南义马千秋煤矿发生重大冲击地压事故。经全力救援,75名被困矿工中,有67人获救。

——20121214,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发生坍塌事故,导致正在作业的5名工人被困。被困55个小时后,5人通过逃生通道获救。

——2014720,云桂铁路云南富宁1号隧道坍塌,14人被困。经过六天六夜的惊心动魄的救援,14人全部获救。

——2014125,厦蓉高速公路龙岩段扩容工程发生塌方,21人被困。经科学救援,21人在被困35个小时后,全部被救出。

——20151225,山东省平邑县玉荣石膏矿发生坍塌,29人被困井下。争分夺秒、众志成城的救援,让15名被困矿工逃出了死神魔爪。其中,4名被困36天的矿工,通过钻孔救援的方式获救。这是我国首例大直径钻孔成功救援案例,也是世界第三例。

——2016422,江苏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发生油罐区着火事故。5支危化品救援队闻令而动,赶赴现场协助处置。经全力救援,现场明火被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71018,辽宁阜新万达煤矿井下发生透水事故,造成83人被困。经奋力施救,在被困38小时后,所有人安全升井。

据统计,2006年至2017年,全国矿山、危化品等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共参与事故救援11.4万起,抢救29万名被困人员,其中经救援生还2.45万人。在这一次次成功救援的背后,作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救援队伍调集、应急资源调度、救援方案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仅2017年,应急指挥中心派出69人次赴37起事故现场协调指导救援工作,事故遇险人员1040人,经迅速处置、专业救援,成功获救生还611人,生还率达58.8%。同时,救援有力降低了事故等级,避免了12起特别重大事故、18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疾风知劲草 烈火炼真金

这是风险、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给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改革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制,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现场救援实效。

作为安全生产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现场救援时效。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建设联动互通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依托公安消防、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等应急救援力量,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实行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

乘势而上、乘风破浪,有了最坚强的指引、最根本的保障。

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矿山、危化品等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961支,共计7.2万余人,形成了以国家队为核心、行业队为骨干、企(事)业队为基础的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功能综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开滦、大同、鹤岗、淮南、平顶山、芙蓉、靖远,以及汾西、平庄、沈阳等37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因救援专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管理严格、反应迅速等,成为中坚力量。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开滦煤矿军事化矿山救护队。2010年,开滦队被确定为“先期抓紧建设的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之一,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超常规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眼前的景象,让人们无法想象它曾经的模样。2011年,开滦队基地奠基时,这里只是唐山市郊的一片空地。如今,蓝图已成现实。这里有能够进行瓦斯煤尘爆炸、火灾和水灾应急救援演练的700模拟巷道,现代化的指挥大楼,5500平方米的大型装备库,以及室外训练场等。开滦队647名指战员在此训练、待命,随时准备投入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中。

每天16时,在开滦队基地,都能看到一幅颇为壮观的画面:全员齐出动,到训练场上进行2000耐力跑步等体能训练,连司机和食堂大师傅都不例外。开滦队相关负责人说:“队员们除了参加体能训练外,还要学习通风、排水、医疗等方面知识及救援装备使用方法,并进行瓦斯爆炸、灭火等实训。我们训练时,仿真度很高,模拟瓦斯爆炸时使用真瓦斯,模拟火灾时真点火,每一次都是对救护队员体能和意志的考验。”

勤为练,练为战。技术装备的先进与能力水平的齐头并进,正是能打胜仗的可靠保证。

37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一同发展的,还有31支国家危化品和6支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队伍。在日益频发的化工企业事故中,这些覆盖了全国主要危化品生产、储存地区的队伍,成为救援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为适应化工园区发展的新特点,20123月以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广东省、惠州市开展合作,在惠州大亚湾化工园区开展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探索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新模式、新路子。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经过多年探索,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在建设规划、体制机制、资源整合、队伍建设、规章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作为创新试点的重点工程,国家危化品应急救援惠州基地20149月建成并投入运行,配备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应急救援装备。

2015461856分,福建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二甲苯装置加热炉区域爆炸着火,导致2个重石脑油储罐和2个轻重整液储罐爆裂燃烧。参与救援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这起事故现场复杂,多次发生复燃,现场曾出现流淌火,2辆消防车被烧毁,一度威胁现场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可以说处置难度极大,安全风险也很大。

针对现场的普通消防车无法冷却相邻的5万立方米202凝析油储罐顶部的情况,应急指挥中心及时调集惠州基地的72高喷消防车驰援。千钧一发之际,这成为制服火魔的关键。“如果没有惠州基地支援的72高喷消防车,腾龙芳烃的整个项目可能都保不住,将造成更大损失。”这位负责人心有余悸地说。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哪怕险象环生,哪怕困难重重,永不放弃,决不抛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应急救援人员视其为神圣职责、崇高使命。正是他们的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不眠不休,才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救援奇迹。

56岁的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工程师。参加工作34年来,肖文儒先后参与700多次事故救援,救出被困人员1000余人。“应急是在非常态下进行的,需要一种献身精神。”肖文儒说,在他办公室的柜子里锁着一份遗书,因为每次救援他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

去年10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吸引世界目光。然而这天,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却发生了一起透水事故,83人被困。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部署,肖文儒火速赶往现场指导救援。

到达现场后,肖文儒马不停蹄了解情况,并深入井下灾区查看,发现救援现场存在缺乏统一指挥、排水队伍不专业、救援力量不足、监护人员不到位等重大救援隐患。升井后,他立即向现场指挥部作了汇报,提出调集专业排水队伍充实救援力量、调整优化救援方案的建议,并再次深入井下指导救援。

井下险象环生。当作业场所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肖文儒凭借精湛的业务技术和多年救灾积累的实战经验,提议果断采取调整通风系统、严格控制压风、加强瓦斯实时监测等措施,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4%以下,确保了被困人员和救援队伍的安全。最终,83名矿工全部获救。

和肖文儒一样,应急救援人员,个个都是顶呱呱的英雄、一等一的好汉。

“他在22年矿山救护生涯中,多次与死神搏斗,使得多名矿工获得重生。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他是矿工的守护神。”这是2012年第二届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组委会的颁奖词。这位“守护神”,就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副大队长王汝柱。

作为开滦队副大队长,王汝柱深知,每一次救援都可能与家人、与世界诀别。从事矿山救护工作20多年,参加60多次抢险,把400多人从生命边缘拉了回来。

2008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接到救援命令的王汝柱带领救护队员立即出发,歇人不歇车,在第一时间到达了灾区。在青川中医院家属楼的废墟前,一位老人听说救援队来了,冲过来跪在王汝柱面前,要求救他的孙女。

七层楼已塌成了一人多高,四邻的楼板也摇摇欲坠。救护队员一点点地向前掘进,此时指挥部传来命令:“此地危险,立刻撤回!”

王汝柱说:“我们那时已经确定了孩子的位置,不想放弃,便请求再多给我们一些时间,就20分钟,20分钟内,我一定能把她救出来。”

就这样,3次抗命之后,王汝柱和救护队员找到了已经遇难的孩子。

应急救援是危险活,也是技术活,只凭蛮劲是难以全身而退的。

湖南省矿山救援长沙基地大队长谢四明有一个外号,叫“爱思考的‘钢铁侠’”。工作之余,谢四明常思考如何改进救援技术和装备,以更好地为应急救援服务。他先后研发了凝胶灭火技术、惰性气体灭火及石膏注浆密闭机、喷雾降温灭火技术、冒顶事故处理装备,为煤矿事故救援增添了利器。

正是高标准、严要求、铁纪律、硬规矩,造就了一大批经验丰富、不畏生死、敢打敢拼、素质过硬的应急救援人员,历练了应急救援队伍大无畏的奋战精神、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成为我国应急救援事业一笔宝贵财富。

奋进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以创应变,方能顺天应势、精进臻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挂牌成立至今,已近13年。13年里,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路攀登,一路跋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应急救援队伍日益壮大、力量布局日趋合理外,我国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公众应急意识培养等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体制逐步健全。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为龙头,从加强省、市两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向注重重点县、乡镇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转变,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式发展目标。

——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均建立了与同级气象、水利、国土、海洋、地震等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有效救援合力;着眼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建立了全国六大区域应急联动协作机制,跨区域事故处置能力大幅提升;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展了京津冀应急联动机制建设试点,建立了三地协同应对事故灾难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实现了应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力量共享。

——法治建设持续强化。深入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去年11月已报请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制定修订12项国家、行业标准,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进一步规范了预案管理、演练培训、队伍建设、技术装备等工作。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连续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应急管理专项执法检查,推动了应急管理法规制度落地生根。

——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层面修订了国家生产安全事故专项预案,各类企业编制应急预案640余万个,高危行业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率达100%。应急演练更加贴近实战、注重实效,并已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生命至上、科学救援”理念深入人心,应急知识和技能普及风生水起,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安全生产现场应急联动与智能决策系统,已录入38227万多条基础数据,在事故救援决策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国际交流持续深化。我国已成为国际矿山救援组织的核心成员国,与澳大利亚、德国、波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回望来路,成效不凡;展望未来,挑战严峻。尽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但距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不小差距。

在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问题不少,如思想上的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应急响应的“一看二慢三不动”,应急预案制定的照抄照搬、囫囵吞枣,地企应急预案的“大道通天、各走各边”,应急处置责任的虚浮悬空,应急演练的热热闹闹走过场,事故救援中的多头应对、各自为战,科技装备的“矮矬穷”等。更令人痛心的是,因为应急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社会公众尤其是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常识依然欠缺,因施救不当造成事故伤亡增加、损失扩大的情况屡屡出现。

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新要求、展现新作为,永不停歇再出征、永远奋斗再创业——推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从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向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转变,应急指导思想从以应急救援为主向“以应急准备为主、应急准备与应急救援相结合”转变,应急救援力量从点多线长向精兵合成转变,应急救援手段从依靠“人海战术”向依靠科技装备和专家人才转变,应急救援主体从以政府部门为主向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协调联动转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拯救生命是前进的动力。党的十九大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并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部分,作出了明确部署。

创新创造的天地无限广阔,击鼓催征的号角响彻云霄。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乘着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强劲东风,以问题为导向,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就能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力指挥下,迈上新台阶,书写新辉煌。

 

记者 王正民 闫静 邵卫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