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安徽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该省安委会正式印发《关于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指导意见》以及13个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作方案。
今年是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安徽省在深入分析近年事故、问题的基础上,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从源头管控、设备更新、科技赋能、工程治理等4个方面入手,形成了《指导意见》,着力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制度发力
近年来,一些“想不到、看不见”的新型安全风险不断涌现,过去长期积累的传统风险仍未完全消除,对该省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该省深入分析近9年发生的事故,发现高危项目匆忙上马、把关不严,设施设备“凑合用、差不多”甚至“带病运行”,人员“三违”屡禁不绝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领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风险消而不除、问题整而不治、事故防而不止的情况依然存在。
基于此,该省在制定《指导意见》及13个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作方案时,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制度发力。
例如,《指导意见》在严格安全源头管控方面提出,要严把安全准入关口,制定并落实建设项目“禁限控”目录,严格控制高风险项目,严防产业转移带来的安全风险;停止规划产能低于90万吨/年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的新建煤矿等;提高安全管理标准,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行业领域急需短缺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在事故查处时,及时将事故背后的安全标准问题反馈至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在标准上堵塞漏洞并提高强制性,着力以标准提升促进产品和工程质量提升等。
既注重从“面”上把握,也注重从“点”上发力
上述文件既注重从“面”上把握,对本质安全提升作出整体部署,也注重从“点”上发力,细分行业领域,相关要求能具体的尽量具体,做到全局和局部、全面和重点相统一。
在“面”上,《指导意见》明确,按照“安办统筹、部门负责”原则,建立“1+13+N”方案体系。“1”即由省安委会办公室牵头制定《指导意见》,明确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13”即针对国内发生过重特大事故、省内事故多发、安全风险较大的行业领域,由省相关部门牵头制定首批13个工作方案;“N”即尚未覆盖的行业领域,由省安委会办公室继续督促相关部门,聚焦新风险和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制定方案,做到“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确保2025年底前实现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
在“点”上,该省层层细化具体任务、逐项量化目标要求、逐条明确责任单位,对各地各部门精准抓好《指导意见》和13个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其中,13个工作方案涉及燃气、水上交通、消防、民爆、醇基燃料等行业领域,每个方案后均附有重点任务清单,以确保对项目实现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调度。如针对醇基燃料领域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作,方案列出加强标准制度体系建设、生产环节风险管控、经营环节风险管控等6项工作举措,在任务清单中列出2项重点任务,并对各部门承担的职责进行划分。
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和新质生产力应用
针对各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作,该省制定相应措施时,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和新质生产力应用。
如在《指导意见》中专门将强化安全科技赋能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要求加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加大先进技术装备配备;将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财政科技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快安全生产领域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建设。
具体而言,包括积极应用电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加快高危行业领域“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等智能化建设,建立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人员、物料、环境等生产要素的安全管控体系;持续做好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大安全生产科技项目攻关力度,发布安全应急产品信息库,鼓励各地在应急处置、消防救援、防灾减灾等领域选择先进适用的安全应急产品等。
据了解,该省拟通过实施一批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以控制“增量”风险、消除“存量”风险、提高“容错”能力,实现安全生产“三个转变”,即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从治理面上的安全隐患向降低事故灾害风险转变,从强调“保姆式”的安全监管向提升物的本质安全状态转变,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