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地方应急

四川:筑牢人民防线 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2024-05-13 19:38来源: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四川省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四川省各地聚焦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创新宣传活动形式,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的主题深入人心,全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夯实基础 筑牢人民防线

离我们最近的避难场所在哪里?安全疏散的路线是什么?预警来了如何尽最大可能全身而退?

走进雅安石棉县棉城街道岩子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疏散示意图、应急避难场所医疗救助点等标识醒目清晰;灭火器、防洪麻袋、应急照明灯、应急专用车等应急救灾物资配备齐全;抗震避险应急演练、社区居民房屋火灾应急演练、预防地质灾害演练等有序开展……这些都是雅安创建防灾减灾示范单位的缩影。

防范灾害风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四川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防灾减灾宣传格局,切实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离家要把电源切断”“油锅着火,应盖上锅盖,窒息灭火”……每天一早,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村民阿木章依拿着印着汉语和彝语两种文字的《彝汉消防安全宣传手册》,用彝语向村民介绍防火安全知识。屏山县地处大小凉山之间,下辖屏边彝族乡和清平彝族乡两个少数民族乡,彝族居民有9000余人。为让彝族同胞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安全政策规范与安全常识,屏山县编印彝汉双语安全宣传手册,组建“马背宣传队”,深入大山,走家串户,开展安全知识科普。

“七四茶厂位于岩门村高海拔区域,周边开阔无遮挡,易受大风影响,近期该茶厂因茶叶产区灌溉工程可能有工人居住在此,存在安全隐患,立即通知村上和茶厂,紧急转移人员!”4月15日晚,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一茶厂厂房顶棚被吹垮,26名工人及时转移无人伤亡。这是宜宾市压实防汛责任的一个缩影,更是四川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生动案例。

基层是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第一线,也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前沿。近年来,四川不断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乡镇应急机构建设,建强应急管理力量和应急救援队伍,将应急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今年4月1日起,《四川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四川省地震局台长苏金蓉为全省21个市州的防震减灾部门开展了《办法》落实讲座。她说:“要加强科普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办法》也激励我们不断提升预警监测技术。”

《办法》施行以来,省地震局监科处一级主任科员杨雪龙接到了来自多个行业咨询定制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电话。他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地震预警,希望更多人了解地震预警的价值,收到信息、运用信息。”

每年防灾减灾日,自贡汇东实验学校(春华校区)师生都通过“大手拉小手”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带动家人、邻居关注地震预警信息。老师余兰说,学校已与自贡市地震监测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立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救援组,将提升防震减灾预警能力的宣传教育作为平安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防灾减灾救灾宣传也扩散到省内各大高校。四川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团省委联合组织开展首届全省高校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四川省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防灾减灾”公益视频广告创作大赛特别命题赛吸引41所高校学生参赛,提交各类视频作品177件。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大学生主动参与到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

提质强能 提升救援能力

近年来,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瞄准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统筹推进基地建设、加大物资储备、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力争满足“全灾种、大应急”需求。

4月20至21日,四川省2024年社会救援力量水域救援综合技能训练在嘉陵江南充阆中段举行。此次水域救援综合技能训练共有来由成都、南充、达州、广元等地的22支社会应急救援队参与,共计130余人。训练模拟一位市民因水位上涨被困后,接到救援指令的救援人员驾驶冲锋舟快速出动,在抵达市民被困处后,将其通过冲锋舟安全送至岸上。此次训练给各支救援队提升综合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据统计,目前全省组建防汛抢险专兼职队伍9192支25万余人,配齐配强抗洪抢险、水域救援等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大中型无人机救援平台17个,布局10架救援直升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117支水域专业救援队,携装全时备勤值守。协调安能三局分别在雅安天全、凉山冕宁和甘孜康定前置力量,增强先期处置能力。投入7500万元采购救灾物资48万件,全省共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520万件,省级层面已向14个重点市(州)前置物资70万件。

5月11日,四川省应急救援基地集中授牌暨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雅安举行,全面推动6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和11个省级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投入实战使用;“6+11”基地的建成投用和授牌运行,标志着全省应急基地骨干网络基本形成,有效提升了全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效率。

不仅如此,近年来,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准聚焦前瞻性与关键性技术研究,通过持续研发并推广可落地见效的“专业化+信息化”产品,覆盖卫星遥感、三维激光扫描、北斗定位监测、无人机航测等先进技术,在“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综合领域应用,为政府提供科技支撑,为企业提供成果服务,多次在抢险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四川省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