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动>在线访谈

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摸清“家底” 提升抗灾害风险能力

2019-03-11 17:29来源:经济日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表示,查清我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是落实自然灾害防治‘六个坚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有力保障和必然要求。

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各行业部门已经开展了大量地震灾害风险基础信息调查工作,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地震活动断层状况、地质灾害分布、工程场地条件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在城乡建筑、农村民居、重大设施、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基本信息调查上也有相当基础。

但同时,刘春平委员也指出,受各种因素制约,上述地震灾害风险基础信息资源分散,标准规范不统一,整合共享水平不高,挖掘应用深度不足,集成服务效能不强,难以满足我国地震灾害防治工作要求。

目前,由应急管理部牵头,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水利部、自然资源部为主要参与部门正在组织编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议,其中针对地震灾害拟利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35个城市和130条活动断层探测,开展三维精细地壳结构探测,编制中国大陆西部1:100万区域地震构造图;开展全国房屋设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抗震性能普查,建立全国房屋设施地震灾害隐患数据库;编制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建立地震灾害风险暴露基础数据库和易损性模型库,开展全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全国尺度和地震易发区的地震灾害风险图。

刘春平委员建议,要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分工协作的原则分步实施,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强化法治保障,建议司法部和地方政府推动出台相应的法规性文件,通过立法强化成果应用。还要完善技术标准。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是一项科学工程,不仅涉及多种学科、多种手段,其实施主体也千差万别,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国标委尽快推动相关标准规范出台,加大标准宣贯和培训力度,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工程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杨宇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