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2:07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变化

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马宝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变化,对于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做好“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各项工作,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体系、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风险和挑战。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内涵更为丰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既表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表现为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和效益不高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这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要以历史思维认识变局,坚定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积极进取,乘势造势,推动大变局向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历史正确方向前进。要以辩证思维把握变局,始终保持进取精神,机中见危,化危为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善于驾驭和利用矛盾,准确把握主次矛盾,始终掌握应对变局的主动权。要以战略思维引导变局,要从战略层面、国际视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昂首走向世界、深入影响世界、深刻影响世界。要以创新思维塑造变局,永不懈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变局提供理论、手段、机制支撑。要以底线思维应对变局,常怀忧患意识,努力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充分估计前进路上的困难,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二、“十四五”时期公共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比较严峻,“黑天鹅”“灰犀牛”等突发事件处于易发多发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地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极端天气事件、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时有发生。随着城镇化不断加速,城市治理特别是城市风险治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震高发地区高层建筑不少,抗震设防和紧急救援难度增加。

在安全生产领域,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矿产开采等行业领域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危及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城市高风险的特点越来越突出,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尤其要注意的是,全球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明显。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加大了应急处置难度。因此,必须高度警惕、严密防范、有效化解,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使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

三、扎实做好“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建议》对“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建议》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扎实做好“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急管理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应急管理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事业,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想尽一切办法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风险隐患,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高效有序应对,切实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应急管理事关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增强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更不能将其视作无关痛痒的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发展起来,才能够为更好地维护安全奠定物质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只有把安全维护好,才能让发展行稳致远。

应急管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是应急管理系统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安全生产方面,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刘丽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