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汛期来临,内蒙古通辽市消防救援支队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实战需求,通过强化组织实施、基层应急保障和组织指挥能力,全面提升综合救援、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全市安全度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橙色堤坝”。
构建全链条防汛应急预案体系。支队以“生命至上、科学防控”为原则,构建起覆盖预警、响应、救援、恢复全周期的应急预案体系。汛前,支队联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对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等重点旗县开展专项督导检查,重点核查防汛物资储备、应急队伍组建及隐患排查整改情况。针对城市内涝风险,支队修订《2025年城市抗洪抢险应急预案》,明确“分级响应、属地为主”的作战机制,当降雨量达50毫米时,基层消防站需在30分钟内完成排水设备部署;若遇河道决堤等重大险情,支队将启动跨区域增援预案,联动交通、医疗等部门构建“1小时应急圈”。
打造专业化抗洪抢险尖兵。为提升队伍实战能力,支队“以演促练、以练备战”为导向,开展多场景、高强度实战演练。在装备建设方面,支队依托国债资金更新配备水上救生机器人、远程供水系统、水下声呐探测仪等高精尖装备,并开展装备技师专项培训。通过“厂家教学+实操考核”模式,确保每名操作员熟练掌握装备性能参数及维护要点,为科学施救提供技术支撑。
织密全民参与的防汛安全网。支队坚持“防大于救”理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防汛联防机制。联合应急管理、水利、气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监测辽河等流域水位变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广播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在宣传教育方面,支队组建“防汛宣讲团”深入企业、社区开展防汛知识讲座和逃生演练。针对农村地区,制作蒙汉双语版《防汛安全手册》,并利用“大喇叭”普及应急避险技能。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全民防汛意识和自救能力,形成“人人都是防汛员”的群防群治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