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工作动态

2024年有色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2025-05-07 12:04来源:

有色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具有资源能源密集、过程工况复杂、生产连续性强等特点,推动有色行业高质量发展对支撑制造强国,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和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事故总体情况。

2024年,有色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52起、死亡64人。其中,较大事故4起、死亡16人,一般事故48起、死亡48人。

2023年相比,有色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增加8起,死亡人数增加12人,同比分别上升18.1%23.1%,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上升。

(二)行业分布情况。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大类的五个中类中,2024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排前三位依次为常用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共发生事故50起、死亡62人,占事故总量的96.2%96.8%。常用有色金属冶炼发生事故起数最多,占比42.3%,在熔炼工序易发生较大事故。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事故死亡人数最多,占比37.5%,在铸造工序易发生较大事故。

2023年相比,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2%;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均上升36.4%。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中事故起数同比上升30%、死亡人数同比上升60%,死亡人数上升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发生3起较大事故。贵金属冶炼的事故起数与2023年持平,死亡人数同比降低50%

(三)事故类型情况。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1-1986)规定,按照事故类型分析,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灼烫、其他爆炸、物体打击等五种事故类型占比最高,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事故总量的75.0%78.1%

(四)企业规模与性质情况。

2024年,按照企业规模划分,大中型企业共发生事故26起、占比50.0%,死亡33人、占比51.6%;小微企业共发生事故26起、占比50.0%,死亡32人、占比48.4%。其中,小型企业发生事故最多,事故起数20起、死亡23人,占事故总量的38%35.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是铝加工(深井铸造)事故多发。2024年,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发生4起爆炸事故,其中较大事故3起,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依然是有色行业监管的高风险领域。事故反映出企业在现场管理、设备设施安全、浇铸作业安全等方面的不足,在工艺安全联锁、应急处置、关键参数监测监控、安全风险预警、工艺布局、工作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此外,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盲目追求大模盘、多支数,增加了工艺设备的安全风险。

二是安全标准专业支撑性不足。有色行业涉及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分属多个归口部门,统一性和协调性不强,安全生产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特别是铝加工(深井铸造)领域标准涉及安全的规定分散在若干国家和行业标准中,尚未形成系统性覆盖现场管理、设备设施、浇铸作业、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强制性安全生产标准。

三是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不高。有色行业设备设施种类繁多,先进装备与落后装备、新工艺与传统工艺并存。传统设备多存在基础安全功能不具备、联锁保护装置缺失等设备本质安全度低的问题,新工艺、新装备投入前存在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不充分的问题。熔融金属冶炼、转运、深井铸造等危险作业中仍主要依赖人工,智能化技术应用滞后,导致操作人员长期暴露在高温、高爆风险环境中。

四是异常工况处置不当和违章作业问题突出。2024年有色行业较大事故中,江苏亚太轻合金“2·18”爆炸事故、山西东南精工“8·31”爆炸事故、山东恒邦冶炼“8·3”灼烫事故,均由于作业员工异常工况处置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作业,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事故企业存在相关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不健全、不落实,作业人员对生产突发情况应对不当,异常工况处置能力不足,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三、下一步措施

一是持续加强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推进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用,确保2025年底前全部企业接入系统。推动企业健全完善重大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督促企业完善铸造安全操作规程,加强铸造作业现场管理规范,确保关键设备设施合格有效,异常工况处置得当。

二是稳步推进有色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及时修订不符合行业安全生产要求的标准,构建以强制性标准为主体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为推动有色行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供更加适用的标准支撑。特别是针对铝加工(深井铸造)连续多起较大事故暴露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铝加工(深井铸造)安全规范》标准制定。

三是提升有色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鼓励企业使用本质安全水平高、自动化程度高、现场作业人数少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设施,降低源头安全风险。探索高风险场所机械化和智能化改造,降低存量安全风险。督促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投入使用前,以及新产品量产前,充分辨识安全风险,制定有效管控措施,严控增量风险。

四是强化企业现场异常工况处置能力。督促企业编制符合实际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定期演练,提升作业人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发现作业异常工况严格按照应急预案正确处置。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杜绝违章作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解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