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
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08-06|来源:

文字实录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 申展利:

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参加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的安全知识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通报8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介绍汛期安全避险知识。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副主任杨昆先生,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女士,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水域救援教研室副主任郭钦元先生,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王艺女士。

首先,向大家通报8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8月份,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全面进入主汛期。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部分地区洪涝和风雹灾害风险高,海河流域、松辽流域部分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预计有2到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1个台风影响长江以北地区;大兴安岭、新疆北部、中南、西南局部地区森林火灾风险较高;云南西部局部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高;长江中下游、江淮、新疆中北部局部地区存在高温干旱风险。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当前,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是一年中防汛形势最复杂、最严峻的时期。同时,暑期外出旅游、野外施工作业处于旺季,安全风险较为突出。

今天,我们专门邀请防汛救灾领域的专家为大家介绍汛期安全避险知识。下面,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他们提问,提问前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总台央视新闻频道记者:

汛期,暴雨、洪涝、山洪、台风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相关部门会发布一系列风险预警,请问怎样识别这些预警信号?包括民众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

申展利:

请徐珺首席回答这个问题。徐珺首席长期从事天气预报一线工作,多次参加全国重大气象过程预报预警和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是气象方面的专家。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徐珺: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民众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一般涵盖暴雨、台风、强对流等灾害类型。气象预警信号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名称、图标、等级标准及防御指南等。按照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由低到高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可以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分别对应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的程度。此外,气象部门还会联合水利或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发布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如何识别预警信号呢?一般情况下如果大家收到蓝色预警信号时,要提前做好灾害的防御准备工作,黄色则除了做好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外还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当看到橙色和红色预警时,要积极做好应急工作和防灾抗灾抢险工作。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刚收到了一条暴雨红色预警提示如下,过去2小时,某区已经产生了50毫米的降水,那么在未来一小时还将产生60毫米的降水。请相关部门做好应急抗灾防灾工作,同时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收到这条信息,其实我要十分重视了,因为这是一个最高级别的暴雨预警。那么如何防范呢?就比如说,要听从应急指挥,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区,或者不在降雨集中期或者是过后的一段时间前往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同时还不要去地势低洼地带,还有河道地区;在城市内涝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远离断裂的电线,还有排水管道等。

当然了,这只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还有其他的一些防范措施,没有跟大家继续列举。大家接收到这个预警信号,同时相关部门还会发布一些相应的防范提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有不同的防范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防范提示,采取相应的措施。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汛期强降雨多发,山区容易发生山洪等灾害,请问如果遭遇山洪,应该如何快速逃生避险?谢谢!

申展利:

这个问题请杨昆主任回答。杨昆主任长期从事防洪减灾方面的工作,曾经参与起草《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多项国家预案标准,是水旱方面的专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副主任 杨昆:

谢谢提问。山洪灾害是一种常见的洪涝灾害,它具有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破坏力强等特点,是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一种灾害。如果遇到山洪灾害,应该如何避险逃生呢?我总结了四个关键字,分别是“快”、“高”、“避”和“稳”。

第一个字是“快”,就是说行动快,如果身处险地或者收到了高级别的预警信息,就要立即撤离,毫不犹豫,不要贪恋财物;

第二个字是“高”,就是要向高的地方转移,如果我们处于低洼地带,要向房屋屋顶、山坡或坚固的高层建筑这些高处转移,转移的时候要注意向溪流沟谷两侧的山坡,还有滑坡体两侧的高地转移,千万不要顺着溪河沟谷的上下游和滑坡体的滑动方向转移,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个字就是“避”,就是说我们要避开危险的地方。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是说我们要避开一切可能被洪水冲垮、冲毁或者说带电的地方,比如说围墙、老旧房屋、电线杆、陡坡等,避免被砸到、被掩埋、被电击。

最后一个字是“稳”,就是心态要稳,如果被洪水围困,要第一时间用手机求救,要找到坚固的地方固定身体,以免被洪水冲走。如果不慎落水了,要找到身边的树枝等漂浮物,然后尽快向岸边游动,争取上岸避险。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汛期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这些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目前有哪些好的监测手段能够提前发现和规避这些灾害风险?谢谢!

申展利:

这个问题请刘传正主任来回答。刘传正主任长期从事自然灾害防治研究工作,曾经参与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家。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 刘传正:

感谢提问。汛期地质灾害主要有四种,一是崩塌,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山崩,包括岩崩、土崩,也就是说从高陡的山体上掉下来的现象,以垂直运动为主,威胁危害很大;二是滑坡,就是山体沿着一个斜面向下滑动的现象,也可以运动很远,所以学术界叫“高速远程”;三是泥石流,就是土石和水的混合体向前高速流动的现象,它可以流动十几公里远;四是地面塌陷,一般是指地下存在空洞,上面的土体由于降雨渗流,变软以后强度不够塌下去了,就产生了塌陷。我们通常说的喀斯特地区底下有潜伏的溶洞就容易出现。

这四种灾害类型主要是由强降雨引发的,但如果这个地区发生过地震,地震破坏了山体,表面看不出来,再经过强降雨,有可能更容易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和塌陷。如果这个地方有工程活动,比方说有切坡、有弃土、有采矿,那也更容易发生,再结合降雨的叠加作用,也更容易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灾害。

关于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简单可以概括为“天、空、地、人”四种手段。

所谓“天”,是卫星遥感。如果你到山区旅游,或者自己居家,关心自己所处区域的安全怎么样,那么你可以搜索一下手机卫星地图,看看地图上有没有比如黄色的、白色的、灰白色的图斑,是否和周围有明显不一样。周围都是绿绿的植被或树木,就那一块是白色的,那么你细看就会发现,那里正在发生变形,或者正在掉石头。

所谓“空”,是航空遥感。现在普遍用无人机对我们上不去的高处进行搜索,就可以看得更详细。比方说沟道泥石流,距离很远,要查看上面是不是被堵住了,我们通过无人机,可以把图像传回来,看看是不是有这些地质灾害隐患。

所谓“地”,是地面监测。这是一种专业手段,比如滑坡有裂缝,就需要布置裂缝计,我们设定滑动的监测预警值,当达到一定量值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报警。泥石流远程我们看不到,那么可以设一个次声仪,我们耳朵听不到,但仪器能够监测到,说明泥石流正在向我们靠近。

“天、空、地”这三类都是技术手段,我们通常叫“技防”,技术防范。

所谓“人”,是属地百姓和游客。他们在野外游览期间,发现山体有裂缝,有变形迹象,早晨去的时候还不大,回来的时候发现变大了,立即上报,并组织人员避险撤离,这就是人防。有的群测群防员制作两根木棍,插在裂缝两侧,过一段时间就来测一测,如果变大了那就需要提高警惕性。

通过这几种手段,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取得了很突出的成效。比方说今年7月2日,四川省丹巴县巴底镇有个群测群防员发现泥石流征兆,他就立即上报,并组织居民439名群众紧急撤离,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地质灾害是可认识、可防范的,我们采用“人防+技防”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可以取得很好的防灾减灾成效的。谢谢!

总台中国交通广播记者:

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了船只相撞、倾覆、侧翻等水上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问群众在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时应该注意什么?需要做好哪些安全防范措施?

申展利:

这个问题请郭钦元主任来回答。郭钦元主任长期从事水域救援的教学、训练和研究,曾经参与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抢险救援,在水域救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都非常丰富。

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水域救援教研室副主任 郭钦元:

感谢提问。水上交通是一些地方群众出行的一种交通方式,在一些景区中也是一种游览项目,普通人如何规避这方面的风险呢?

第一,要解决坐不坐的问题。比如,面对山洪、汛期、复杂水况、恶劣天气等,可以尽量调整出行计划、改变出行方式,避免在一些灾害隐患比较严重的区域乘坐水上交通工具,规避环境方面的风险。

第二,乘坐什么样船只的问题。大的原则是不去乘坐非法运营船只,到正规的港口和码头渡口乘坐合法运营的船只,也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第三,我们上了船以后如何确保自身的安全?上船以后首先要严格遵守安全须知和安全要求,根据要求穿着救生衣,掌握逃生通道和逃生方法。如何穿着救生衣?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件救生衣样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这件救生衣是我们消防救援队伍执行救援任务时穿着的专用救生衣,它和日常群众穿着的相比略显复杂一些,但整体穿着原则和要求是类似的。第一点就是要做到合身,挑选与自己身材相匹配的救生衣;第二点就是要贴身,一件救生衣,有拉链、插扣和快接扣,下摆部位还有一些固定的编带,这些都是用于将我们和救生衣牢牢固定住的。大家在穿着的时候要把拉链拉好、把插扣插好,有暗扣也要固定好。还有一些救生衣上面是用系带的形式,也要固定好,尽量收紧,比合身的情况下适当再紧一点,防止救生衣和人体脱离。

最后,如果我们乘船发生了事故怎么办?首先不要贪恋个人财物,听从运营人员指挥要求,迅速撤离。如果船只出现了倾覆甚至沉没,在穿着救生衣的前提下弃船逃生,适当远离船只沉没的位置,在水中飘浮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动作进行自救,就是双手交叉护于胸前,抓住自己救生衣肩带,整个身体呈现一个适当蜷缩的姿势,第一可以让身体减少体温流失,第二减少身体与水或其他障碍物等危险因素接触的可能性。在身体稳住后,可以适当观察周围情况,如果离岸不是很远,可以试着向岸边游动。如果离岸较远,或者身体状态不支持较远距离移动,那么就保持这个姿势在水中等待救援。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受台风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请问受台风影响区域的民众应该做好哪些防范准备?谢谢。

徐珺:

防范台风,大家要注意一定要“防风又防雨”。首先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滚动发布的最新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其中需要重点关注风雨预报,大家不要只关注登陆信息;二是在防风方面,台风中心经过区域的船只要及时回港,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三是面对台风时,公众可以提前加固临时建筑物,用木板或者铁焊等加固门窗,同时要及时移除屋顶、阳台的悬挂物,防止强风来的时候撞坏门窗。另外要提示,公众可以提前准备好食物、水源、充电设备、应急设备等。在强风影响期间,民众可以躲进相对牢固和密闭的空间,像卫生间等,防止强风把门窗刮坏的时候造成人身伤害。

对于防雨方面,大家知道台风也是可以产生强降雨的,要防范台风强降雨可能造成的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这里特别需要提示的是,台风的强度虽然是由风的强度来定的,但台风产生降水的强度和台风的强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不要以为弱台风就不会产生强降雨了,比如2023年登陆华南的台风“海葵”,就在华南地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洪涝,所以大家要关注降雨的预报。一般情况下对可能造成严重风雨影响的台风,气象部门会同时发布比较高级别的台风和暴雨预警,这种情况下民众要听从统一安排及时撤离,就比如说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文昌的时候,当地就及时转移群众,实现了有效避险。

最后要提示的是,还要防范台风远距离降水。这是什么概念呢?虽然一个地方距离台风在千里之外,但受台风外围水汽输送和其他天气系统的共同作用,在这个地方也产生了比较强的降雨。比如,2019年第7号台风“韦帕”侵袭华南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夏就因台风外围的水汽输送和副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比较强的降雨。所以,大家如果关注到台风信息,有台风活动的时候要留意一下当地的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今年6月,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遭遇了极端暴雨,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由于防范转移措施得力,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请问在转移群众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故事可以分享?谢谢。

申展利:

正像你说的,在这次极端强降雨过程中,桑植县确实及时转移群众避险,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今天我们专门请到了桑植县应急管理局的王艺局长,请她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应急管理局局长 王艺:

感谢您对桑植的关心。今年6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突袭桑植县,全县平均降雨量达329.8毫米,西北部五道水镇天平山站24小时降雨量高达523.5毫米,突破了张家界市历史极值。澧水暴涨近14米,相当于4-5层楼高,洪峰更是超过保证水位2.38米,县城、村庄多处被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次极端暴雨过程中,我们做的就是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有四个数字与大家分享:37613人——这是暴雨中紧急转移的群众总数;3000多人——这是参与转移的党员干部人数;18小时——这是我们完成转移的极限时间;30分钟——这是一栋房子在人员转移后崩塌的倒计时……

最让我难忘的是,6月19日凌晨,上河溪乡村干部巡查时发现,一户村民家屋后漫水,对面山体松动,滑坡一触即发!更危急的是,家中只有一位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村干部果断破门而入,叫醒睡梦中的3人,并迅速组织安全转移。就在他们撤离30分钟后,超过2.5万方的山体倾泻而下,房屋瞬间被毁!

这次成功转移避险,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功夫要下在平时,才能遇事不打乱仗”。桑植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坡陡水急灾害来得特别猛,加上夜雨经常突然袭击,留守老人小孩又多,转移起来难度特别大。我们就盯着“转移谁、何时转、谁组织、转到哪、转后管”五个转移避险的关键环节,扎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开展隐患摸排。汛前,我们认真摸排识别隐患点,对1200个高风险点实施专人包保、24小时巡查,提前确定转移对象,做到了心里有数。二是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我们对每个隐患点的地形进行勘查,把转移路线划出来,还定期组织群众演练。多练几次,大家就都知道该往哪走、要注意啥,真到转移时就顺顺当当的。三是提前布局安置保障。提前设置了305个安置点,备足了应急物资,确保安置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住处、有衣穿、有医生看病。四是及时进行预警叫应。为了不漏一人,线上通过媒体密集发布预警信息127万条,线下组织党员干部敲锣入户,确保每户每人都能收到预警信息。五是配齐配强转移力量。全县299个村(居)都配备了至少15人的应急队伍,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和应急队员谁负责啥、管哪片,都划分得明明白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转移时才能有条不紊。就是靠这些平时下的硬功夫,关键时候才能保护群众平安。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当前,群众出行出游较多,对于进入山区游玩的民众,在防范地质灾害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谢谢。

刘传正:

感谢提问。进入山区游玩或者在休闲旅游居住地都可能遭遇地质灾害风险,首先要注意收听收看或者主动搜索该地区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有三方面注意事项:

一是勤观察、早发现。比如在行进的路上,发现路面上有碎石,那就说明公路两侧的山坡有崩塌或者石块掉落现象,那就要减速慢行注意观察。特别是山体原来都是普遍发黑的地方,现在有的地方变黄了,说明那里正在掉石头。开车过程中本来是比较平滑的路面,乘车感觉路面变得颠簸,说明正在经过滑坡路段。在雨季或大雨过程中,更要小心山体滑坡。

二是接警报、快逃生。如果接到预警信息,无论是单体的灾害预警还是区域性预警,一般都包括四个级别,用红、橙、黄、蓝来表示,这四个级别中都含有灾害危险的地点、灾害发生的时段、灾害的规模和紧急程度。

三是听指挥、保平安。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区往往是山区,气象、水文、地质观测可能存在盲区。比如泥石流形成在上游,成灾在下游,上游往往没有各类观测站,如果地方下达撤离指令,特别是野外搭帐篷的露营者一定要听从当地指挥。谢谢。

中国城市报记者:

当民众遇到城市内涝或者道路积水时,该如何应对?需要注意哪些安全注意事项?谢谢!

杨昆:

谢谢提问。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城市积水内涝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来说,当降雨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一些地区就会发生积水的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内涝”。面对城市内涝,作为普通的民众,有几点安全提示。

第一个是关注预警,要时刻关注应急、水利、气象、交通等部门发布的暴雨、洪水红色预警以及实时路况等信息。

第二个是避险为上,在暴雨期间要坚持非必要不外出、不涉水。平时在家中准备好一些瓶装水、不易变质的食物、收音机、常用的药品,还有应急灯等应急物资,如果地下室、地下车库已经进水了,千万不要涉险进入。

第三个是要注意断电,在室内有积水进入风险的时候,要立刻关闭家中的电源总闸,避免触电风险。

第四个是远离带电物。就是我们外出的时候一定要远离电线杆、路灯杆,还有变压器、配电箱等可能带电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还有我们要留意电线,如果说电线掉下来落在水里面,这个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远离。

第五个是要注意漩涡。如果在路上看到有漩涡,一定要远离,因为漩涡意味着这个地方可能有下水道井盖是被冲走了、冲开了,还有可能有深坑、有激流,要远离它,避免被吸进去。

第六个是要果断地弃车,我们在驾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不能准确地判断水深,宁绕行不涉水!一般情况下,如果涉水深度在20-25厘米,对于普通的轿车来说,就有发动机进水的风险,如果积水的深度到了60厘米,那一般的车辆大概率会熄火、会漂浮,漂浮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困在深水里,我们要马上弃车逃生;如果车门因为水压被挡住了,打不开,就应该用破窗器等工具击打侧窗的四个角,然后破窗逃生;另外,汽车的天窗也可作为逃生的一个出口。

第七个是要及时地求救。如果被困了,要立即地拨打110、119来求救。

第八个就是要做好卫生防疫。不要让皮肤长时间地接触积水,涉水之后要尽快地、彻底地清洁皮肤。如果皮肤上有伤口了,更要避免进入积水。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只喝瓶装水或煮沸的水,不要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谢谢!

新华社记者:

暑期溺水事故多发高发,请问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常见的溺水风险有哪些?如果不慎落水,怎样才能争取最大的生存几率?谢谢!

郭钦元:

感谢提问。溺水这个问题也是引起我们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避免溺水的风险主要是做到“两个认清”。

第一就是认清自己的能力。在水域救援实践中发现,有一些朋友会习惯于用自己在游泳池中游泳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在野外自然水域中游泳和自救的能力,这样有失偏颇,因为自然水体的水流、水温,包括水下的障碍物都是不可控的,隐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不要逞能下水。

第二就是认清水域环境的风险。平静的水体往往并不平静。大量实践表明,很多溺水事故都发生在平静的水环境当中,比如水库、湖泊和流速相对较缓的河流,大家一看水表面比较平静,就会放松警惕,忽视水面以下的风险,最终造成了危险。因此,不要贸然下水。

如果我们真的不小心落水,这个时候我也不会游泳,那么除了大声呼救,还有什么样的办法提高生还机率呢?我们在外游玩的时候,手边有一些比较常见的物品,比如说矿泉水瓶、书包等。空书包、空水瓶或一件雨衣等这样一些内部包含空气的物品,都可以作为自救的辅助。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其实差得不是很多,人体略大一点。我们要想比较稳定地保持浮在水面,就需要把密度的差补齐。用什么东西来补齐呢?就是用手边比较常用的物品。这里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用一个空的矿泉水瓶提高自救生还几率。

假如我们落水,手上有一个瓶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双手握持这个拧紧的、空的矿泉水瓶,握于下颚以下、胸部上方,双手尽量贴紧身体,保持身体往后仰漂,用胸肺呼吸,大口吸气,小口吐气,尽量留半口或大半口空气在我们肺部,同时双手尽量把瓶子完全压入水中,这样肺部的空气和瓶子里的空气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浮力。保持仰漂的状态,口鼻露出水面,维持均匀地呼吸就可以了。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腿会自然下垂,口鼻露出水面就可以比较好地维持一个生存的呼吸。

这里也要向大家建议,刚才说的这种自救方式,是在应急状态下的自救措施,只能提高我们自救生还几率,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或者是绝对安全的。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如果我们落水,手边又没有什么东西,该怎么办呢?保持刚才这样一个自救的姿势,适当呼喊呼救,保持胸腔内部有空气就可以了。谢谢!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哪些征兆,发现这些征兆后应该如何科学快速地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呢?

刘传正:

滑坡、泥石流通常有一些前兆。特别是滑坡,比如它的后缘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裂缝。这些裂缝可能呈现圈椅状,前缘呈现鼓包现象,甚至把公路顶起来了。滑坡上面的树木也会有倾斜,房子墙壁会开裂,地基会下沉;泉水由清澈变为浑浊,说明这个山坡有发生滑坡的前兆。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应该注意识别的。

泥石流出现前兆的时间较短。比方说我们在山区行进或者旅游过程中,发现水流突然增大或者减小,甚至变浑浊,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就说明泥石流就要来了。

无论是滑坡还是泥石流,我们逃生的时候都是沿着它流动或者运动方向两侧,垂直它的方向向两侧跑,跑得越快、爬得越高越好。但是,滑坡、泥石流已经过来了,如果撤离来不及,附近有大树,可迅速抱住,甚至往上爬一段高度最好;或躲避在附近比较结实的建筑后,待滑坡、泥石流停止后,快速撤离至安全区域。

通过这几个办法,我们一般能够实现避险逃生。谢谢!

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者:

汛期往往伴随着高温酷暑,近期我国多地遭遇了高温天气,许多地区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各地也出现了不少中暑以及热射病的案例。请问面对高温天气,公众应当如何防暑?谢谢!

徐珺:

我们人体对于温度的感知不仅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湿度和通风条件等综合气象因素有关。那么当相对湿度达到80%到90%,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像“桑拿天”的时候,我们汗液蒸发的效率会显著地降低,那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温度只有32℃,我们也会感觉到闷热不适。在高温高湿的这种环境下,大家如果出现头晕、心痛、心跳还有脉搏加快等症状,都要及时到阴凉的地方采取防暑降温措施。那么出现以下症状的时候就要十分注意了,情况可能会比较严重,包括头晕、搏动性的头痛、极高的体温、皮肤干热无汗,还有一些像恶心等症状之后,大家就要及时地降温和呼救。

这里就要再说一下热射病。热射病其实是一种重度的中暑,它是由高温引起的,是人体体温调节出现了失调的情况。它的症状一般可以包括极高的体温,可以达到40℃以上,皮肤就是干热、红热,而且它会导致一些神志障碍或者是脏器的衰竭,致死率还是比较高的。一般情况下,像老人、儿童、户外工作者是这个病的高发人群。那么如何防范呢?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地外出,如果这件事情无法避免,大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以上这些不适的症状,大家要及时地停下来去防暑降温,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去。

第二点,就是大家在屋子里的时候要注意开窗通风,或者是通过开空调把室内的温度和通风条件调节在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内。

第三点,就是防止太阳长时间直晒,因此平时的防晒工作还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喝一些淡盐水,大家还要保持一个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让我们的身体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上。

最后,就是避免在高温高湿的室内环境下长时间地工作。谢谢!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我们知道水库在汛期对拦洪、削峰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是怎样调度的?谢谢。

杨昆:

谢谢。水库是非常关键的防洪基础设施。汛期水库防洪调度遵循兴利服从防洪、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其目的是在保障水库大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下游减轻或者避免下游的洪灾损失作出贡献。当预报流域可能有较大降雨,这个时候可以提前加大下泄措施,比如开启泄洪闸等措施,预先把水位降低,腾出一部分库容,为下一步防洪做准备,这叫“预泄”调度。

当洪水入库时,要调整控制水库下泄流量,为下游防洪目标做贡献,这叫“拦洪”“削峰”调度。比如一条河流水库的来水洪峰流量是4000立方米/秒,下游河道最大安全泄量是2000立方米/秒,我们就调度水库按照2000立方米/秒的流量控制下泄,就“削峰”了50%,这就是“拦洪”“削峰”调度。

还有一种情况,水库下游的河道已经发生了洪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调整水库下泄的过程,避免水库下泄的洪水和下游河道洪水遭遇叠加形成更大的洪峰,造成大的损失,这时候就要采取“拦洪错峰”调度的方式。比如一条河流在下游的断面,最大的河道安全泄量是5000立方米/秒,河道天然来水已经有洪峰通过计算分析是3000立方米/秒,我们就要调度水库的下泄流量,在下游洪峰到达这个位置的时候不超2000立方米/秒,这就是我们“错峰”的调度。

当水库的水位继续上涨很高的时候,并且威胁到水库自身安全的时候,我们就要加大水库的下泄流量,这叫“保坝”调度,它的目的是控制水库的最高水位,保证大坝本身的安全。

当下游的阶段性防洪目标已经完成,比如洪水已经安全的下泄了,我们就要安排水库尽快地把水位降下去,要降到汛期限制水位以下,为下一场拦蓄做好准备。此外,每一次水库泄洪之前都要预留足够的时间,通知下游,让下游的人员财产得到及时转移。

谢谢。

申展利:

由于时间关系,提最后一个问题。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

今年以来,有多起营救落水群众的见义勇为行为,受到社会广泛赞誉;但也有施救人员不幸遇难的情况发生,令我们十分痛心。请问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人落水后,我们应该怎样科学施救?有哪些故事和经验可以分享?谢谢。

郭钦元:

感谢提问。救援溺水者这个问题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见义勇为、勇救落水群众这样的行为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第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一次成功的救援离不开丰富的涉水经验、良好的游泳技能和体能基础。我们在救援实践中发现,大量救人者是因为体力不支,最后自己发生了溺水。

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如果你会游泳,叫上另外一名会游泳的朋友,两个人一起到游泳馆,在安全平静可靠的水域,你试着拖带他在水中游一段距离,记住自己能游多远,并且记住自己体能消耗的感觉,和你正常游泳的距离和体能消耗可以对比一下,我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一定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所以我们的建议就是,不要贸然下水救人。

如果我们在水边发现有人溺水了,身边又没有专业的救援人员,我们除了拨打求救电话还能做哪些事情呢?

第一,寻找周围可以用于救援的物资,比如长竹竿、长芦苇秆、垂柳枝这样一些比较长的物品;第二,就是刚才提到的空书包、空矿泉水瓶子;第三,就是绳索。现在我们国家很多河流、湖泊、水库边上都设有水域救生箱,打开以后里面有救生圈、绳索、探杆这样一些专门用于救援的物资。可以把竹竿或者空书包、空瓶子、漂浮物抛给溺水者,这种救援方式我们称为延伸救援,可以很好保障施救人自身安全,只要溺水者能够抓住这些物品,救援的成功率应该说还是比较高的。

在这里也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用绳索救人的方法。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手中是一条比较常用的绳索——漂浮绳。大家出去游玩的时候,搭建帐篷或者攀岩、钓鱼、挂吊床等活动都会用到这样的绳索,怎么样使用它来救助水中的被困者呢?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建立我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我要用一条绳索把落水的人拉回来。

大家可以看一下,假如我是右力手,就用我的右手掌心抓牢绳头,左手进行一个理绳,左手一把往里面送,第二把再往里面送,第三把再送,每次送的长度可长可短,一般就在30-50公分,不要长短差距太大。我们送到觉得这个绳索应该可以够到水中的被困者了,这个时候左手牢牢握住绳子的尾端,用右手把绳子抛投出去或者甩出去,看你怎么使劲更方便都行,抛投的时候要大声呼喊,提醒水中的被困者注意接绳,用这种方式可以把一盘绳索在不发生缠绕的情况下,比较准、比较远地抛到待救人身边,提高救援几率。

有的朋友就说了,我不是专门练这个的,我抛投准确度不够,抛一次没有抛到怎么办?没有关系,这条绳索如果没有抛到,重新拉回来,找到绳头,第二次还可以继续,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二次抛投。可以反复使用,通过多次进行抛投,提高溺水者获救几率。

刚才介绍的是用一个工具、用一条绳索来救人。如果有朋友说,我们站在水边,我既不是专业救援人员,周围也没有其他的物资,怎么办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溺水的人,并不是说自己一点游泳能力都没有,只是落到水中以后呛水了,处于慌神挣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用一种方法就是大声的呼喊来引导落水者,使其注意岸上有人来救援。怎样呼喊呢?主要就是指明方向,比如指出来你的左方就是往岸的方向,让其逐渐镇定下来,向安全的方向逐步地去靠近,这也是提高生存机率的一个办法。我们岸上的人呼喊,还起到一个作用,就是安抚落水者的情绪,让其知道岸上有人要救援,来提高生存几率。谢谢。

申展利:

今天提问环节我们就到这里。最后我再做一点提示: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各地各有关部门需要保持箭在弦上的应急状态,确保突发紧急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持续性强降水,公众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避免进入河道、山谷、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开车出行遇到漫水的路面、桥面,切勿盲目涉水,保护好自身和家人的安全。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