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起全国进入防火期,针对偏远林区实施跨省机动驻防
“林下可燃物载量越来越多,林区基础建设速度与越来越高的森林覆盖率还不相适应,地方专业队老龄化等问题依然突出。”
林草环城、林城互嵌现象更为普遍。2020年来,全国663个设市城市中,已建成森林城市194个,还有441个正在推进;林牧区日益增多的建设施工带来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民众进山入林旅游,由过去“打卡式”逐步变为现在“沉浸式”,也加大了野外用火管控难度。
从4月15日开始,全国所有省份进入2022年防火期,“一年之中省份最多、范围最广、考验最大的重要时段”要开始了。2022年4月12日,应急管理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森林草原防火灭火工作是此次发布会重点。
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兼火灾防治管理司司长彭小国介绍,2021年全国发生森林火灾616起,火灾起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降到千位数以下,未发生重大以上火灾,实现了森林火灾起数、受害面积、伤亡人数“三下降”,处于历史最低位。
2022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03起,草原火灾9起,未发生重大以上火灾,与往年相比火灾起数显著下降。
“林草环城、林城互嵌”,风险多元
彭小国表示,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季大风明显偏多,加之春耕生产、进山旅游、林牧区施工等野外用火增多,火险等级持续升高,目前已经呈现出南北叠加、中间吃紧的火险态势。
“本周就有21个省份火险等级达到较高危险等级(三级)以上,比去年同期多了10个省份,还有7个省份处在高度危险(四级)以上。”从规律上讲,每年3月至6月是森林草原火灾的高发期。
应急管理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前述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年均发生火灾1688起,占全部火灾总数的63%。其中,80%以上的重特大火灾发生在这个时段。
“所以说,当前全国面临的防灭火形势十分严峻复杂。”彭小国解释,首先,复杂因素的存量风险日益凸显,“林下可燃物载量越来越多,林区基础建设速度与越来越高的森林覆盖率还不相适应,地方专业队老龄化等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重点地区的增量风险更加多元,林草环城、林城互嵌现象更为普遍。彭小国表示,2020年来,全国663个设市城市中,已建成森林城市194个,还有441个正在推进;林牧区日益增多的建设施工带来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民众进山入林旅游,由过去“打卡式”逐步变为现在“沉浸式”,也加大了野外用火管控难度。
此外,极端情况的变量风险难测难控。“这是我们近两年来下功夫最多,也是当前最为担心的风险之一。”彭小国表示,主要是极端天气情况难以及早准确预测,而且极易产生超乎寻常的严重后果。而作为森林防火主战场的东北,2022年大风天气同比增加10天左右,防火压力较大。
针对上述风险,彭小国表示,应急管理部组织综合会商研判,强化滚动研判、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同时加强卫星遥感、航空巡护、视频监控等“五位一体”的立体监测。年初以来,共发布火险形势研判14期、火险预警信息75期。
“季节性轮换、基地化驻防”
对于严峻的森林火灾形势,彭小国表示,“强化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处置”是应急管理部建部强能的重点之一,要“不断提升应急处置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比如,在应急响应方面强化了极端情况的应对准备。“特别是对预判可能失控和重要敏感火灾,应急管理部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视频调度、远程会商,全程实施精准指挥协调。”彭小国说,此外,还要强化空天地协同作战、“风水化”(风、水、化学)综合运用,“全力打早打小打了,24小时扑灭率达到90%以上”。
但一些省区还未部署国家森林消防力量,个别林区地处偏远,周边救援力量薄弱,如何补齐这方面的救援短板?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闫鹏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介绍,目前该项工作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闫鹏表示,近期,中央编办已经批复为森林消防队伍增加人员编制,主要用于充实和加强全国重点林区、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目标、七大流域抗洪抢险等重点区域领域的一线力量。当前,应急管理部正按照中央有关部署,推进队伍的增编组建工作。
而针对偏远林区救援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闫鹏表示,一直以来,应急管理部研判全国各地区、各时段、各类别灾害风险和力量的需求,在森林防火紧要期组织前置备勤、跨省机动驻防,主汛期增加前置备勤力量、扩大辐射范围,把救援力量、指挥机构和主战装备向重点区域前推,初步探索出“季节性轮换、基地化驻防、区域性协同”的办法。
2021年以来,为缓解部分省份和偏远林区力量薄弱等问题,应急管理部累计组织了10个单位3400余人、6架直升机到山西、广东、广西等6省区跨省机动驻防,抽调1400余人赴河北、陕西、重庆等地开展防汛救灾前置备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