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高层建筑密集、“九小场所”遍布,火灾风险点多面广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破解消防“末端”力量薄弱难题?江苏省南通市消防救援支队通过创新“防灭救”一体化基层消防安全治理模式,以微型消防车为“移动堡垒”,以智能调度为“神经中枢”,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筑牢城市平安防线。
来到位于南通市通州区的安康社区,一支身着橙色制服的消防快速处置队正在紧张演练。队员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短短几分钟内便完成了灭火、救援等一系列操作。这支队伍的背后,是该地区近年来推动村居消防快速处置队建设的扎实实践。
“救早、救小、救初期”,这是通州配备微型消防车的核心目标。当地区委、区政府将其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投入850余万元为全区村居配齐微型消防车。这些“移动堡垒”功能多样,集灭火救援、广播宣传、汛期排水于一体,能为6层以下建筑持续供水6分钟,成为基层消防的“急先锋”。队伍组建同样颇具特色。通过“社居联防”“村企联防”等形式,每支队伍不少于6人,由村(社区)相关负责人担任队长,确保24小时值守。车辆加装北斗定位系统后,被纳入全区灭火救援体系,实现“一键调度、多点联动”。
近期,一场紧急救援让微型消防车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当时,南海路十九组附近停车场一辆面包车突发自燃,浓烟滚滚。志南村网格长徐胜巡查时恰好发现,立即拨打119并报告总网格长刘中兵。刘中兵随即带领村干部驾驶村部微型消防车,3分钟就赶到现场。队员们抬泵、接管、出水,迅速展开扑救。3分钟后,119消防人员赶到时,火势已基本扑灭。面包车主连连道谢,现场村民也纷纷点赞。
这样的高效处置并非偶然。志南村组建的义务消防志愿服务队,由总网格长刘中兵任队长,村干部与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不仅承担灭火救援任务,还常态化开展防火检查、隐患排查和消防宣传,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在强化基层救援力量的同时,支队着力构建基层消防管理新格局,让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在南通市通州区,当地政府明确42名消防专属网格长编制,由消防救援大队统一管理,派驻到各镇(街道)开展工作。各镇(街道)按照“1+4+N”标准整合力量,打造出金新街道“一所三中心”、先锋街道应急消防一体化工作站等示范样板。
派驻金新街道的消防专属网格长王柯凡,从事消防工作一年多,他的日常工作充实而具体:根据上级要求对辖区单位开展防火巡查,摸排核实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底册信息。不久前,全市开展老旧市场消防专项整治,王柯凡和搭档两周内完成了辖区6个老旧市场280余家商户的走访摸排,为建立消防底册打下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他与挂钩的5个社区网格员建立问题直报机制,“社区网格发现隐患,能第一时间在镇级层面处理,解决了基层不知道向谁反映的难题。”王柯凡说。
(杜健华 胡永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