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救援力量

西藏森林消防总队日喀则大队:雪域高原勇扛使命担当

2025-07-08 11:07来源:西藏森林消防总队

西藏森林消防总队日喀则大队,是一支常年与雪山冰川对话、同林海雪原共振的“火焰蓝”劲旅,用2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亘古荒原上书写“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忠诚答卷,让青春热血在边疆大地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定日救援写忠诚

2025171015分,西藏定日县突发6.8 级强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北段的冰碛砾石在剧烈晃动中如暴雨倾盆。新闻报道员洛桑加措揣着未及服用的预防高原反应药物,紧跟5人前突小组向震中挺进。海拔4800米的陡坡上,余震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撕扯着山体,30斤重的摄影设备在他肩头勒出深痕,而他的镜头始终对准救援现场。救援队员毛胜江带领队友在废墟中搜寻村民的贵重物品,余震袭来时,头顶土块碎石簌簌掉落,他们却坚持完成任务。“这些财物是村民重建生活的希望,我们不能放弃!”毛胜江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野江村废墟中,中队长次旺多吉后背被落石砸出瘀青。当时他正带领队员用身体支撑倾斜的房梁,只为抢救出村民家中传承三代的唐卡。余震来袭时,碗口大的石块击中他的后背,他却在唐卡完好取出后才瘫倒在地。“群众鞠躬时,我们的手都在发抖。”次旺多吉回忆道,“不是因为伤,是因为感受到了重于泰山的信任。”

20247月,定日县绒辖乡突发泥石流,道路中断、民众被困。教导员江华带领15名队员翻越海拔5000米的高山,携带200余件水域救援装备赶赴现场。在湍急的水流中,他们用冲锋舟往返5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35人,输送生活物资1000余件套,搭建简易木桥2座,用钢铁般的意志架起了生命通道。

青春无悔守边关

二级消防士洛桑曲加的登山靴鞋底纹路,被雪山砾石磨得模糊不清。7年防火期走出2万多公里巡山路,在日喀则地形图上蜿蜒成5条“喜马拉雅等高线”。

在吉隆驻防点的第11个清晨,大队技术干部洛桑旺久又一次对着镜子刮胡子——镜面上凝结的冰花,映出他被高原紫外线灼伤的脸庞。作为连续8年坚守边境一线的驻防“老兵”,洛桑旺久的救援服口袋里常年揣着止痛贴,那是应对关节劳损的“老伙计”。

推开驻防营地铁门,晨雾中的界碑泛着冷冽的光。洛桑旺久呵出白气,在掌心搓了搓冻僵的手指,朝着巡逻路线走去。这些年,他走遍了驻防点的每一寸土地,熟悉每一块岩石的棱角,记得每道山梁的走向。手机相册里,除了戍边日记的照片,就是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成长瞬间。每当视频时,女儿总追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他望着身后绵延的雪山,轻声说:“等这些界碑都记住我的脚印。”

巡逻路上,洛桑旺久弯腰捡起一块玛尼石,上面用藏文刻着“祖国万岁”。这是附近牧民悄悄放置的,像无数个无声的约定,在风雪中诉说着守望相助的誓言。他将石块放回原处,继续前行,救援服上的冰晶随着步伐簌簌坠落,如同洒落的星辰,在朝阳下折射出永恒的光。

二级消防士黄启岗手机里的6张年夜饭照片,张张都映着驻防点铁皮窗外的边关冷月。2024年除夕,他在房顶测风速时接到女儿的电话,卫星信号的杂音里传来孩子的抽泣:“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陪。”他仰头望着珠峰方向的星空,没敢让眼泪掉下来。如今他的喜报寄回家乡时,女儿在作文里写道:“爸爸的火焰蓝制服上,有星星的味道。”而队友们持续三年的爱心接力——每月给孩子寄绘本,早已让这份跨越4000公里的父爱,在孩子与他之间架起温暖的桥梁。

用心用情护团结

2021年冬天的吉隆沟,百年一遇的暴风雪封堵了所有山口。洛桑旺久带领驻防分队连续3天为村里的农牧民清理积雪,运送日常必需品。当78岁的牧民曲珍阿妈突发高原肺水肿,他背着60斤重的医疗箱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跋涉3小时,到达时睫毛已结满冰碴。“孩子,你比我亲儿子还像亲人。”阿妈康复后,将亲手编织的氆氇围巾硬塞进他的行囊,至今仍挂在洛桑宿舍的床头。

2023年暴风雪中的珠峰东坡救援,让洛桑曲加至今记得走失牧人递来的那碗热腾腾的酥油茶——老人颤抖的双手捧着木碗,浑浊的眼睛里映着消防员们用体温焐化的急救药品。“爷爷想把他的小羊羔送给我们,但我们知道,守护好每一只牛羊,才是对这份信任最好的回应。”洛桑曲加回忆着当时的一幕幕。

南木林县艾玛乡小学曲宗普尺写的作文《我的消防员爸爸》荣获全县一等奖。文中写道:“洛桑叔叔的手掌有好多茧子,却能把我的数学题讲得比星星还明白。”这个失去双亲的女孩,在消防大队的“爱心课堂”里第一次知道,消防车的高压水枪能演示帕斯卡原理,急救包的绷带可以变成蝴蝶结。当她把风干的雪莲花夹进洛桑顿珠的笔记本时,这个康巴汉子的眼角湿润了——那是他带她巡山时,女孩偷偷采的第一朵属于自己的“礼物”。​

吉隆镇的晨光里,82岁的嘎玛老人总会在院门刻下新的记号:一道竖线代表消防员来的次数。自从米玛次仁在青稞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队员们的服务便成了老人的“生活钟摆”:每周三洗头,每周五理发,每月初一换窗纸。去年冬天,老人把攒了半年的酥油塞进消防员的挎包,用生硬的汉语说:“解放军(当地对消防员的亲切称呼)的手,比我儿子的手还暖。”这句话,后来被收录进大队的《民族团结日记》,成为“火焰蓝”与雪域高原最温暖的情感注脚。​

2021年那个零下20度的献血清晨,37名指战员的热血在藏族阿妈体内流淌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日喀则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珍贵影像。当罗布卓玛捧着哈达跪倒在营区,教导员刘栋扶起她时,触碰到的是一双和队员们同样粗糙的手——这双手,在接过消防队员递来的急救包时颤抖过,在捧起救命的热血时温暖过,此刻正紧紧握着汉族兄弟的手,让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信念,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深深扎根。​

生命禁区筑屏障

珠峰自然保护区入口的“石头课堂”,是新闻报道员洛桑顿珠的“生态讲台”。他用登山镐在地上画出雪豹迁徙路线,向护林员们讲解:“每一颗火星都是生态杀手,但我们要守护的,是牧民手中的酥油灯与心中的信仰。”6年里,他将2000余次火源检查化2000余次耐心沟通,用电子蜡烛换下的酥油灯,在牧民帐篷里映出的,是消防队员守护生态与尊重文化的双重温度。​

亚东原始森林里的“树皮日记本”,见证着排长米玛次仁的237次火灾隐患排查。2022年救下的3只小白唇鹿,如今已能在保护区自在奔跑。当他抚摸着亲手种下的“消防林”里的高山松,粗糙的手掌划过树皮上的“吉祥八宝”刻痕,那是当地牧民为感谢他们保护生态,悄悄留下的祝福。这些与雪山同呼吸的日子,都化作一句深情概括:“用青春年轮丈量忠诚海拔,每一圈都刻着守护的重量。”

大队长扎西罗布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地图,19年的救援轨迹在地图上织成网络,每一个红点都是一次生死冲锋,每一道蓝线都是一趟忠诚巡守。2021年林芝火场的坚守,让他记住了藏式村寨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当阳光掠过珠峰皑皑雪顶,那抹流动的“火焰蓝”正列队出发——他们知道,下一个需要守护的地方,永远在人民最需要的方向。

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家园,拯救生命就是坚守初心。森林消防指战员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不仅是应急救援的英雄史诗,更是新时代“老西藏精神”的赓续传承——缺氧不缺信仰,山高斗志更高,在世界屋脊的云端之上,他们是永不褪色的“火焰蓝”,是党和人民最可靠的忠诚卫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段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