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救援力量

西藏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忠实履行使命建功雪域高原

2025-05-24 10:03来源:西藏森林消防总队

雪域淬火二十年

在海拔4000米的南山公园演练场,32台水泵串联成银色水龙,二级消防士苏德超背着30公斤装备在雪地里冲刺。这是西藏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日常训练的缩影。

大队自2002年成立以来,这群“高原逆行者”坚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在雪域寒风中锤炼出钢铁意志。改革转制后,他们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紧贴“全灾种、大应急”职能任务,以“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信念,打造出 “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累计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科技赋能铸尖刀

三级消防长李俊飞的柜子里,“高原水下无人搜寻器”的专利证书闪着光芒——这个他耗时半年研发的装备,曾用声呐定位从拉萨河浑浊的河水中精准打捞落水车辆,填补了高寒水域搜救的技术空白。2024年这项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时,他正在编写《高寒地区绳索救援能力提升手册》,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在70度陡坡架设锚点的68种方案。2024年“兵王”争霸赛的山岳救援现场,无人机投送锚点与人工速降的配合堪称经典:无人机在峭壁间穿梭定位,队员们如岩羊般速降,传统技战术与智能装备在雪域高原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如今大队库房里,各类自研救援工具整齐排列,见证着从“人扛肩挑”到“科技尖兵”的蜕变。​

三秦大地写担当

2021年6月,36小时铁路机动后,特勤大队首次跨省驻防陕西周至。渭河40℃的高温里,队员们在浑浊河水中练习横渡,每次训练都“嘴里灌满泥沙”,因水质问题腹泻不止也咬牙坚持。邀请江西教员开展的激流救援培训中,50名骨干在模拟翻沉的橡皮艇上反复练习自救,80%队员通过了严苛的游泳考核。洛南县香山村的洪水里,一名藏族消防员背着行动不便的老人涉水过河,老人颤抖着说:“是你们父母看到,该多心疼啊!”而在太白岔村,队员们用竹竿固定轮椅,6人合力在损毁的山路上跋涉20公里,将脑梗老人抬至安全地带,沿途把自带的矿泉水和方便面全留给了受灾村民。当他们在丹江河畔用绳索架设起“生命通道”时,扎西顿珠说:“洪水再急,冲不垮我们和群众拴在一起的心。”

浑浊的河水里倒映着橙色的身影,那是高原铁军在平原写下的忠诚。

景区戍边守生态

2023年11月揭牌的拉萨南山公园森林消防站,是西藏首个景区防火前哨。8名指战员每日3次携装巡逻,在旅游旺季日均1.3万人次的客流压力下,全年暂扣火源1万余件,制止吸烟200余次。寒冬深夜,他们打着手电在489亩林区巡查,靴底的冰碴在雪地上留下串串脚印。2024年9月的傍晚,游客狄女士在山顶突发高反瘫坐石阶,巡逻队员用简易担架15分钟将她抬至站内,吸氧袋的嘶嘶声与队员们急促的喘息声交织成生命的乐章。像这样的救助,两年间发生过50余起——为高反游客递上氧气瓶,为摔伤游客包扎伤口,这座海拔4000米的消防站,既是防火阵地,更是游客心中的“安全岛”。悬挂站内的锦旗“危难时刻显身手,赴汤蹈火为人民”凝结着最朴素的感恩。​

震火双线见忠诚

2025年1月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特勤大队在零下18℃的废墟中连续奋战:液压剪撑开钢筋的火花、徒手刨开砖石的血痕、为被困群众裹紧大衣的双手。24小时内转战3乡15村,搜救转移767人,搭建120顶帐篷。曲洛乡班久岗村,12岁的阿旺吉巴把写了三遍“谢谢”的信纸塞给消防员,红、蓝、黑三色笔迹在皱巴巴的纸页上力透纸背。而在2020年林芝森林火灾现场,70度陡坡的火舌卷来时,李俊飞一把推开队员,自己险些被烈焰吞噬;2025年边境火场,队员们悬挂崖壁用“绳索攀崖+水桶背运”压制火头,昼夜温差40℃让管带结冰爆裂,他们就发明“快速捆绑法”保证供水。当无人机拍下消防员悬挂崖壁扑火的画面时,指挥部里的空气都凝固了,而他们却说:“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2025年4月,因大队在年初几场森林火灾扑救任务中的优异表现,被应急管理部荣记集体二等功。

荣誉之上再出发

集体二等功,是对特勤大队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面对高原灾害多发、救援环境复杂的挑战,大队将继续以“全灾种、大应急”为目标,深化实战化训练,推动装备智能化升级,为守护雪域高原的绿水青山和人民安宁再立新功。 正如大队指战员所言:“荣誉属于过去,责任永远在前。只要人民需要,我们必定义无反顾!”

当暮色笼罩雪域,橙色身影又一次消失在风雪中,那束微光里,有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有永远向险而行的决心——这是高原消防员用青春写下的生命史诗,也是献给雪域大地最深情的告白。​

(郑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