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随着今年第7号汉江洪峰平稳过境,2025年湖北汛期画上句号。这个汛期,湖北经历了多轮强降雨考验,但交出了一份特殊的“成绩单”:90起成功转移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向全国推荐。
177天,湖北与极端天气鏖战,留下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一次次果断及时的紧急转移,一张张劫后余生的笑脸,共同见证的是,湖北坚持“四个宁可”防灾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守护,换来江河安澜万家灯火。
力挽狂澜的瞬间
2025年8月11日傍晚,十堰市竹溪县鄂坪乡龙王溪村,暴雨倾盆。
18时整,5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赵正元开始了当天的第三轮巡查。雨水顺着他的雨衣滴落,脚下的泥水已经没过脚踝。
当手电筒的光束扫过李典益家屋后的山体,赵正元的心猛地一沉——几块碎石零散地滚落在地,原本坚固的岩壁上,一道道裂缝清晰可见,宽的有一指多宽。
“不好!”赵正元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这是崩塌前兆!
他立即拨通县应急管理局的电话,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颤抖:“鄂坪乡龙王溪村3组,李典益、王成银两户房屋后山体出现裂缝,有崩塌风险!”
挂断电话,他又打开手机上的灾害风险隐患系统,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完成信息报送。
紧接着,他快步冲向李典益家。推开院门,李典益正准备做晚饭,妻子在收拾屋子。
“李哥,赶紧走!你家后山要垮!”赵正元一边喊,一边帮着收拾东西。
“这么大雨,去哪里住?”李典益有些犹豫。
“命要紧还是房子要紧?!”赵正元几乎是吼出来的。
看到赵正元满脸的焦急和认真,李典益不再犹豫。18时30分,李典益、王成银两户4人被转移到村部安全地带。
19时40分——轰隆一声巨响!约20立方米的岩块呼啸而下,瞬间砸穿李典益家的后墙,冲入屋内。电视机、冰箱、衣柜等都被砸坏。
同样的生死竞速,也在这里上演:
在神农架林区松柏镇,李民旭发现河水变色混浊,其敏锐判断让沿岸群众在洪水吞噬家园前安全撤离;在恩施巴东绿葱坡镇上,雷仕林与张琴发现山体淤泥下滑,迅速组织5人转移,避开了4000立方米滑坡体的致命冲击;在宜昌秭归郭家坝镇,屈万军收到预警巡查发现山体滑移,封闭交通转移工人,6万立方米滑坡掩埋国道却无一人伤亡;神农架林区木鱼镇内,谭明学巡查发现落石设置警示,后续二次滑坡千余立方米,因提前转移54名游客居民而无人受伤。
从鄂西深山到江汉平原,这些遍布荆楚大地的闪光瞬间,共同记录了湖北90起成功避险转移的典型案例,成为向全国推荐防灾减灾救灾“教科书”式范本。
覆盖到村到户的安全网
一次次化险为夷,不是偶然,是近五万双眼睛织就的生命之网。
赵正元、王大勇、李民旭……这些在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的名字,共同拥有一个响亮而沉重的身份——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在湖北,这样的“安全哨兵”总共有49008名。
“每个城乡社区至少一名,关键区域设置A、B角,确保任何时间都有人在岗、在状态。”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什么样的山体裂缝是求救信号?何种颜色的河水暗藏杀机?房屋结构的哪些异动是最后警报?”省应急管理厅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处负责人指出,“这些看似基础的知识,在危急时刻,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
为此,湖北建立起分级培训机制,省培骨干、市培养县、县教会乡,确保每年每名信息员至少接受一次系统性的“回炉淬火”——地质专家、气象专家、水利专家用大量真实案例剖析极端天气的狰狞面目,增强瞬息之间的判断与决策。
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锤炼,铸就了从发现险情到完成转移平均不到2小时,最短仅40分钟的“湖北速度”。
“时间就是生命,”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必须为基层抢出足够的准备和应对时间。”
为此,湖北省创新构建“631”预警递进式叫应机制,如同一套精密运转的防灾时钟。提前6小时发出省级风险预报,划出暴雨落区,宏观布防;3小时短临预警,市州锁定具体区域,指明防范方向;提前1小时发出临灾叫应,市县级部门直接呼叫乡镇、村级责任人,确保指令直达“神经末梢”。
但预警信息如何穿透“最后一米”,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湖北的答案是:建立“不放心户、不放心区域”台账。
“不放心户”名单上,是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这些灾害中最脆弱的群体。“不放心区域”地图里,标注着地质灾害点、低洼易涝区、危桥险段……这些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每个村都有一本这样的“生命档案”。一旦预警发布,信息员便会如离弦之箭,扑向“不放心区域”巡查,并叩响每一户“不放心户”的家门。
“我们村23户‘不放心户’,每家情况我都刻在脑子里。”襄阳市南漳县李庙镇水田坪村党支部书记余修佩说,“谁家几口人,谁行动不便要背,谁有特殊药品要带,谁手机常没电……平时心里有本账,关键时刻才不慌。”
正是这种将工作做到细微处,将责任落到人头上的精细化管理,让冰冷的预警信息转化为有温度的生命守护。
每个人都是防线上的“哨兵”
“转,还是不转?何时转?”这道曾令基层干部揪心的选择题,在湖北有了斩钉截铁的答案——“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八字准则,已成为荆楚大地上下的行动自觉。
8月10日凌晨3时,十堰市郧西县观音镇县沟村。夜雨滂沱,大多数人还在梦中,村支书柯昌国却带着干部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查。当手电光定格在胡朝芝家屋后那道细微裂缝时,他的心猛地一紧。
“裂缝虽小,但我们不敢赌。”柯昌国当机立断,“立即上报,马上转移!”
5时20分,第一次滑坡轰然而至;7时整,第二次滑坡直接摧毁房屋外墙。从发现险情到灾难发生,仅有两小时的生命窗口。
“哪怕一丝犹豫,后果都不堪设想。”回忆起来,柯昌国仍心有余悸,“现在我们认准一条:有疑必转,有险即转,宁可多跑十趟空,不冒一次万一险。”
转移,绝不是简单的人出来就行。去哪住?吃什么?基本生活如何保障?湖北用行动回答:在全省建立标准化安置点,做到“十二有”(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临时安全住所、有卫生淋浴间、有医疗服务、有治安点、有标识、有管理人员、有受灾群众台账、有临时党支部、有文化活动)。
在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安置点,干部们把群众当亲人:“老人需要的药品、孩子想要的玩具,我们都尽量满足。”真挚的关怀消解了抵触情绪,许多起初不愿离开的群众,看到安置点的周到安排后,从“劝着走”变成了“主动走”。
更令人欣喜的是,防灾正从“政府的事”变成“每个人的事”。在90起成功避险案例中,多起险情是由普通群众首先发现:襄阳科技职业学院三名学生发现麦田火情立即报警,守护了高校和三趟高铁的安全;市民黄向阳报告森林火情,避免了生态灾难;村民成良玉察觉滑坡迹象第一时间上报……
“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是吹哨人,这才是最坚固的人民防线。”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感慨道。湖北将防灾课堂搬进校园,让安全意识从小扎根;在社区,应急广播、宣传栏、微信群成为科普阵地;在乡村,“院坝会”上用乡音土话讲解避险知识。全民防灾的种子,正在荆楚大地上生根发芽。
90起成功避险、零伤亡,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荆楚大地的深刻实践,是系统化机制、专业化队伍和务实作风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根本支撑,在于湖北始终坚持并深入贯彻“四个宁可”工作原则。
“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这“四个宁可”理念,深刻体现了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立场。
在湖北,“四个宁可”是融入日常、化为自觉的行动准则。基层干部面对风险隐患,第一反应不再是“要不要转移”,而是“如何更快转移”。一位襄阳乡镇干部表示:“现在省、市明确鼓励果断决策,为敢于负责的干部撑腰,我们干事更有底气。”群众观念也发生显著转变,从过去“劝不动”变为现在“主动撤”,防灾意识深入人心。
理念落地,依靠机制保障。湖北着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构建起一套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预警机制前置化,实现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信息实时共享,暴雨橙色预警以上立即启动“叫应”机制;巡查机制网格化,全省划分责任网格,常态巡查与极端天气加密巡查相结合;转移机制标准化,明确转移标准、流程与安置规范;考核机制刚性化,将防灾减灾纳入政绩考核,压实各级责任。
机制的有效运转,离不开专业队伍的有力执行。湖北持续加强基层应急力量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常态化,提升信息员实战能力;装备配备标准化,保障巡查处置基本需要;待遇保障制度化,激发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专家支撑体系,实现省、市技术力量直插一线,为基层风险研判提供坚实后盾。
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天平上,没有“白防”的徒劳,只有“必防”的坚定;没有“多余”的谨慎,只有“生命无价”的敬畏。90起成功避险的背后,是湖北广大党员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四个宁可”真正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担当写照,也为全国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湖北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