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防灾减灾救灾

2018-04-15 16:46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做好地震、气象、地质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做好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

开创灾害综合管理新局面

“将防灾减灾救灾三项工作统一起来,思路清晰,方向正确。”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提出,现代社会,灾害总是以灾害链形式呈现,一种灾害可能引起其他灾害而形成灾害链条。因此,由单一灾种的部门管理,向灾害综合管理转变,符合灾害防御客观规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这一要求将灾前防灾、灾中减灾和灾后救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合力,提高灾害管理效益和水平,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国政协委员段丽元建议,防灾减灾救灾应该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他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层面大力支持“灾害云”建设,通过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土地确权图数据库”和“遥感图模型数据库”,实现对灾害风险快速评估、搜救、应急、灾后重建的全面支持,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莫照兰表示,海洋的防灾减灾同样不能忽视,应建立海洋预报减灾体系运行制度和海洋预报减灾保障机制,优化省、市、县三级海洋预报减灾部门的分工和职能;建设海洋预报减灾体系数值预报平台,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预报减灾模式建设,实现海洋预报减灾系统连续发展,逐步提高预报能力。同时,构建我国海洋预报减灾体系新技术发展支撑体制,为我国海洋预报减灾体系升级换代做好科技储备。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水平

近年来,我国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地详查、排查和汛期巡查,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取得显著的防灾成效。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都具有高位、高隐蔽性特点,传统排查手段已经很难提前发现灾害隐患。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许强建议,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有一些高新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和提前发现,能够突破传统的调查排查极限。他建议,我国尽快构建由高精度遥感+InSAR的“普查”、机载LiDAR+无人机航拍的“详查”、地面调查核实的“核查”共同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来提前识别和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随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主动防范。

此外,许强还建议,除群测群防外,专业监测预警已逐渐成为国际上主动防灾的重要举措。对一些威胁人口较多、危害较大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应尽快实施专业监测预警。依托于“地质云”构建大数据平台,将全国监测数据汇聚和统一集中管理,并组织专业科研单位,开展各区各片气象监测资料和历史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理论研究。分区分片分类建立适宜的、科学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研发和构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逐步实现灾害的实时自动预警和信息发布,使专业监测预警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王建明提出,新时代应更加重视地质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先行和基础性作用。新时代地质工作将从以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向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并重转型,要围绕城市建设和发展,开展城市地质工作,在基础地质调查和地下空间调查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有效防范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打造更加专业的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队伍,为政府实施民生工程提供地质专业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童金南建议,为减少因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应更加科学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在治理前应遵循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对周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后制定治理方案,在治理上要考虑其长期性,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出发,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需要各部门协同联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首先还是要注重‘联动’,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防御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宇如聪认为,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强化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实现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快速识别、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他认为,各级地方政府涉灾管理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加强社区预警知识教育、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培训和多种灾害模拟应对演练,增强社区自然灾害预警和防灾意识,提高减灾能力。此外,还要加快推动多元灾害风险分担机制。

“哪怕是深山的一个村子,也要多搞防灾减灾培训。”全国政协委员羊风极表示,为了将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一方面要加强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让站在防灾减灾一线的村干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全国政协委员王训练在提案中建议,在全国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将《地球科学概论》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他认为,只有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让人们都了解地球,才能学会如何跟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

“国家应进一步优化防灾减灾救灾教育资源,健全教育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教育水平和专门人才培养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也建议,将防灾减灾救灾教育纳入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学科建设,尤其要加强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多灾叠加的灾害综合防范、治理和救助方面的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