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矿山安监局网信办主任王素锋在会上表示,“智慧矿山”建设是实现矿山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国内外矿山发展的趋势。
那么未来的智慧矿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建成“地下北斗”系统需要哪些技术突破?
为此,天目新闻连线北京交通大学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思平,揭秘助力“智慧矿山”建设的“地下北斗”系统。
“上天容易,下地难!”刘思平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我认为矿山安全信息化,核心还是人员和车辆的安全问题。”
刘思平认为未来的智慧矿山,是能够实现:井下少人无人,远程操作的。
“全是一堆机器人,在底下干活。我们人员下去,全是巡检的。”刘思平向表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真正的数字孪生世界。”
“这个系统,我们叫它‘地下北斗’,对应天上的北斗系统,是全国产的。”刘思平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技术上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需要建立一个关于矿山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包括网络、传感器、摄像头……还有那些 有关井下生产需要用到 的设备(比如挖矿所用的基础设施),包括机器人等。
第二,围绕井下人员和车辆安全以及生产效益的提升,形成一个安全工作系统。涉及安全预警、快速报警、无人驾驶等。
第三,建成一个井下作业的智慧大脑。它主要是基于大数据的呈现和运用。比如,数字孪生能让我们看到井下作业的即时地图、三维地图。大数据的联动分析、AR的分析等,能分析出一些规律,帮助我们发现一些隐藏的井下安全隐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