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地方应急

北京:打造安全评价机构事中事后监管“北京模式”

2023-12-04 17:29来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为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安全评价机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促进安全评价行业健康发展,北京市应急管理局近年来积极创新管理方式,着力构建以“风险+信用”为基础、“分级分类+协同监管”为关键、“科技+共治”为驱动的新型监管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制定修订了《北京市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综合监管合规手册》《北京市安全评价报告审核工作指引(试行)》《北京市安全评价机构信用风险分级监督管理指南(试行)》《北京市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场景综合检查单》等,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同时,采用封闭培训、视频会议、现场执法、调研督导等多种形式,对执法人员、安全评价机构法定代表人开展专题培训,持续增强各级人员守法意识、提升工作技能。

强化过程监管。将6+4”(即结合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6项基本制度,“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4项场景化)综合监管理念与安全评价工作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安全评价机构监管领域推进分级差异化监管和综合监督检查,实行“风险+信用”监管模式。同时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本市上一年度的法定评价报告进行评估打分,摸清和掌握本市执业的安全评价机构执业情况和服务能力,促进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不断规范化,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突出技术赋能。在安全评价报告评估中,采用AI初审、专家双复合”的工作方式,实现报告评估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在2023年度安全评价机构信用风险等级复审中,首次采用了网络爬虫技术,在信用中国、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及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政府网站共400余个门户网站获取了机构被裁决、处罚等相关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安全评价机构信用风险分级结果的准确性。

实现信用分级监管。制定《北京市安全评价机构信用风险分级监督管理指南(试行)》,建立安全评价机构行业领域信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及信用分级分类标准,从机构资质保持、内部管理、执业过程、技术能力、守法诚信经营等从业情况和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贡献等社会公益情况多方面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安全评价机构信用分级工作。将北京全市31家安评机构分成四级,依据分级结果,实现市区联动和差异化监管。构建市、区两级上下贯通、协同一致,第三方辅助监督的评价机构监管机制,既能提升“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监管能力,更能激发安全评价机构自觉自主加强机构建设的主动性,实现了政府和机构的良性互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田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