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地方应急

山东省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实施“三大工程”

2023-01-12 09:24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应急管理局

  2022年以来,青岛市应急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入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努力打造科学高效应急救援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值得托付”党建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实施“举旗铸魂”工程,打造值得党组织托付的政治机关 

  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打造“值得托付”政治机关的成效和水平。 

  亮成绩、摆问题、谈思路、列举措……2022年7月,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开展处长“亮绩”“赛绩”擂台赛,局各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围绕各自承担的国家、省、市、局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和省、市综合考核重点指标完成情况,逐一上台“打擂”,通过“亮绩”“赛绩”,比出斗志、赛出干劲。开展年轻干部“蓄力赋能”大讲堂,每周五下午由处室推荐一名业务骨干为干部职工授课,搭建年轻干部“写、练、说、讲”平台,拓宽选育干部渠道。建立“三线一岗”(执法一线、救援一线、防疫一线,急难险重岗位)锻炼机制,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让干部到一线锻炼,推动优秀干部到实践一线提升本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同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聚力“年轻化”攻坚,科学合理的队伍梯次逐步形成。 

  全局干部职工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实干热情、更加严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有效的落实举措,全力打造“值得托付”党建品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开新局,全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值得党组织托付,还体现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相关要求。2022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和省委省政府“八抓20项”创新举措,直击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问题短板,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32项创新举措,不断优化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季度安全周、领导干部“一报告、一审计、一档案”制度、重大项目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点穴式”督导问效等措施,彰显青岛特色。实现了“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零延误、服务群众和执法对象零投诉、机关党员干部零违纪”“三零”目标。  

  实施“阳光政务”工程,打造值得服务对象托付的服务机关  

  中航油青岛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公司搬迁项目是青岛新机场配套项目,2022年1月中旬,时任总经理助理、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张炳辉接到上级单位“2022年2月底前完成危化品经营许可证的办理工作”的任务。而据《山东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危化品经营许可证自申请受理之日起,到颁发证书需约40个工作日,与机场的最新时间要求存在冲突。这让张炳辉一时间感觉压力倍增。 

  而巧合的是,市应急管理局2022年初开始试行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即实行核查预审、“剥洋葱式”审查、“清单式”审查、审批监管执法“三位一体”和“秒批+承诺”“嵌入式”指导服务、“三零e办”“企业吹哨”即报到等“精致化”审批服务组合。了解到需求后,市应急管理局协调各相关单位和国内专家现场办公,压缩各环节时间,提前18个工作日办完了所需手续和现场审查。审批完成后,还邀请相关专家,通过帮扶检查和“回头看”等,保证该项目安全可靠。 

  “我们在实施‘精致化’管理的同时,与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密切结合,与优化营商环境紧密结合,把‘精致化’管理作为提升我们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王保岚表示,通过“精致化”管理,将行政许可工作纳入流程化、链条化管理,以实现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目前,市应急管理局开展“嵌入式”审批服务共6次,涉及直接投资30亿元、产值近150亿元,为企业新建项目尽快落地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和投资成本。 

  这是市应急管理局打造值得服务对象托付的服务机关的一个缩影。为给服务对象提供越来越便捷的服务,市应急管理局持续优化审批服务。推行极简化审批服务,为办事企业提供线上提示性填报和告知承诺等服务替代申报材料和现场审查,借助审批、住建、不动产、招投标等行业领域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业务申报的“秒填”“秒报”。同时,实施全程智能审批服务,将审批过程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精准研判、即时感知和智慧处置,做到“申请材料自动比对、审查文书自动生成、电子证照自动签章、许可证照快递送达”。推动安全生产领域电子文书、电子证照互通互认,监管、执法部门通过扫描二维码,实时查询证照详细信息,与纸质证照享有同等法律效力。  

  实施“先锋领航”工程,打造值得人民群众托付的效能机关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推进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制度、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等工作,打造值得人民群众托付的效能机关。 

  2022年6月26日至7月2日期间,全市遭遇强降雨,部分地区出现100毫米以上的降水。灾情发生后,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承保公司迅速反应,会同各区应急管理局有效应对,立刻启动大灾快速理赔通道。截至当年7月底,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承保公司共受理暴雨理赔案件1300余笔,赔付金额超180万,充分发挥了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全面救助的作用,为受灾群众做好倒损房屋重建,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转变传统单一的政府救灾救助模式,完善政府救助、保险保障、社会救济、自救互救‘四位一体’的自然灾害救助机制,对于提升灾害救助质量和水平,帮助受灾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避免因灾返贫,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工作,连续三年合计为市民投入保费6842万元、理赔4840万元。 

  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在防灾减灾消灾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是防灾减灾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提升基层防范风险和抵御灾害能力的重要途径。市应急管理局在全省率先制定《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以国家、省、市三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聚焦“育、评、管”三个关键环节,创新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示范社区创建持续扩面、提质、增效,提升城乡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为青岛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筑牢安全防线。近年来,青岛市依托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不断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实现了社区的灾害风险管控常态化,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救灾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24个,其中全国135个、全省90个、青岛市199个。创建质量和数量均位居全省首位。 

  为切实破解基层救援力量弱、设施重复建设、安全监管基数大、防灾减灾救灾任务重等难题,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做到“救早救小救初期”,制定《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的实施意见》,构建“梯次搭配、协同响应、有效衔接”的立体化应急救援大格局,将救援力量向基层延伸,推动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关口前置,切切实实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李振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