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动>在线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谈我国应急管理成效

2019-03-11 17:45来源:中国安全生产

“看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我心里特别难受。我和我们的科研团队不一定能直接从灾害现场救出多少人,但我可以研究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做出预测预警;灾害发生后,通过研究分析灾害性质,治理灾害并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提供相对安全的人居环境,让更多的人免受灾害危害。”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对自己工作的评价。

全国人大代表崔鹏,中国泥石流第一院士,为了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全,他日日夜夜和山地灾害打交道,转眼已30余年。这30余年来,他也为中国山地灾害研究与减灾做出了突出贡献。山地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有29个省区、770多个县面临着这种灾害的威胁。怀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1985年夏,崔鹏从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毕业后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减灾研究之路,并成为我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 

参与堰塞湖险情的成功处置

201810月以来,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先后发生四次分别由山体滑坡和冰川泥石流导致的堰塞湖险情,堰塞湖周围地质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处置比较难。山体滑坡的成因与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等众多原因有关,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融冰水、地表水的冲刷、河流对谷坡坡脚的不断冲蚀等。

灾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牵头,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先后进行9次联合会商,并组成联合工作组连夜赶赴现场,随后又增派应急部副部长郑国光、水利部副部长兼应急部副部长叶建春率领地质、水利、工程、爆破等专家赶赴现场,指导协助地方开展疏散群众、监测预警、救援抢险等各项工作。

崔鹏就是赴现场的其中一位泥石流专家。崔鹏告诉记者,堰塞湖是一个典型的灾害链,首先是滑坡发生,滑坡运动到河谷就会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内水位抬升会在库区造成淹没灾害,堵塞坝泄流或者溃决后可能形成洪水对下流造成影响。在堰塞湖处置过程中,尤其是白格堰塞湖处置中,指挥部科学决策,周密安排,科学调度,多地、多部门、多单位联合会商处置,果断、科学、有序开展人工干预,高效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将堰塞湖成功地下挖了15米,通过开挖泄流槽方式成功引导堰塞湖水过流,这就减小了堰塞湖自然溃决造成巨大洪水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堰塞湖泄流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有效减小上游淹没范围和下游洪水量级,较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程没有发现人员伤亡,创造了人工干预堰塞湖泄流的成功范例。崔鹏团队根据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及时获取的高精度堰塞坝地形图,分析堰塞坝的稳定性、抗侵蚀能力和堰塞湖水文特征,提出堰塞坝泄流槽开挖位置和初步的开挖建议方案,为这次堰塞湖排险做了一点有益的工作。

崔鹏表示,堰塞湖的成功处置,体现了我国新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重大灾害应急处置中统筹协调和高效处置的作用,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首战告捷的成效。堰塞湖灾害链涉及地质和水利两方面的问题,原来分别归属国土资源和水利等多个部门,在应急管理部这个综合部门的统筹下,不仅协调了国土、水利、安能、部队等涉灾各个部门的力量直接参与堰塞湖的处置,而且能够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效联动,还协调了交通、住建等部门来共同开展风险防范的组织安排,富有成效地完成了白格堰塞湖重大险情处置任务,避免了人员伤亡。“面对我国自然灾害呈大规模、高频率、群发性、风险持续增加的趋势,中央部署防灾减灾“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改革,要求减灾关口前移,重视灾害风险减轻和综合减灾,特别是面对复合灾害、灾害链生和跨灾种复合灾害,就需要有应急管理部这样一个综合部门来进行综合协调和应急保障,提高灾害应急处置成效,最大程度地在灾害来临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崔鹏说。

堰塞湖险情反映出防灾减灾的科技短板

崔鹏告诉记者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处置,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我国目前有针对性的应急排险设备和装备不足。在处置堰塞湖过程中缺少专业应急排险装备,现场使用的多是建筑工程装备,急需研发专业的应急排险工程装备。

其次,应急管理的保障能力亟待提高。比如交通保障能力的提高,在处置堰塞湖的过程中,由于交通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不够,重要的工程设备有的是边开路边运输,有的是从水路运过来,耗时较长,大大降低了防灾减灾的时效性。如果交通等保障能力提高了,应急救援和排险装备能够早一点运送到堰塞坝上,那么堰塞湖就不仅仅可以下挖15米,甚至20米、30米。每多下挖1米,堰塞湖的水位就会降低1米,库容和风险就会减小一份,由泄流引起的径流量也会减小,甚至峰值流量都会降低很多,这样就能大大减少上游淹没区和下游洪水风险。

最后,灾害应急处置中的监测仪器设备也存在一定缺口。崔院士遗憾地告诉记者,他曾建议在堰塞湖泄流处置过程中实时监测堰塞坝的侵蚀发展过程和过坝径流过程,但是由于缺乏极端环境下的专业监测装备,如长滞空无人机等,只能取得堰塞湖泄流的影像数据,而没有更精确的过程数据。如果有合适的监测装备,把溃口的发展和径流过程数据记录下来,就能进一步分析数据,完善修订堰塞湖泄流径流计算模型,使得过流洪水计算得更加准确,这将有助于下游风险的精准评估和更加科学地部署下游避险工作,更精确地来防范灾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杨宇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