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向贵阳市融媒问政平台反映惠源路一井盖缺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了一个小小的井盖,记者采访了近半月,先后与多家部门沟通三十余次,但多家部门“你推我让”,井盖归属问题迟迟难明确,修复工作无人开展,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记者进一步梳理问政平台问题线索时发现,在贵阳各区县,井盖“认亲难”现象并非个例。由于地下管道种类不一,分属各不同部门维护管理,无统一监管部门,小井盖“认亲”之路道阻且长,致使本不复杂的修补工作开展起来极为困难。因井盖损坏遗失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井盖的组织化管理亟待推动。
井盖丢失记者险被“坑”
根据市民反映的线索,11月26日清晨,记者前往云岩区惠源路寻找该处井坑。
因该路段路灯不亮、街道较为昏暗,加之现场未设置任何路障及警示标识,记者从该井坑旁经过时险些掉入,幸亏在路过村民的提醒下紧急避开。
此处井坑位于临近大凹村的金西大凹加油二站附近人行道上,记者看到,该处井坑深约一米,管道口裸露在外,管道内碎石、落叶及各种垃圾散落其间,管道内竖直向上的钢筋令人望而生畏。
“这条路路灯常年不亮,我们村民经常走,晓得情况就会避开,就怕不晓得的人掉下去,那麻烦就大了!”村民令狐先生告诉记者。
据当地村民介绍,该路段井盖破损、缺失且长时间无人修复属“家常便饭”,而此次出现问题的井盖已遗失半月有余,期间村民们多次向村委会进行反映,村委会也已上报上级部门,但不知何故,该处缺失的井盖仍迟迟未修复。
井盖“认亲"之路坎坷多
该处井盖由何部门进行监管检修?为何迟迟未修复?
11月26日,记者先联系到云岩区市政工程管理所,该所表示该井盖不属市政部门管理,建议联系其他部门协商解决。
记者联系到云岩区工信局,该局工作人员表示,若不属市政管理,该处井盖可能归属于电力部门或弱电部门,但具体归属自己“也不清楚”,建议记者各处联系试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地下管道分类不同,有排水管道、电缆、光缆管道之别,井盖所属监管部门也有所不同,故确定井盖归属需一定时间。
此后,记者由云岩区市政管理所了解到,此前该所三马片区巡查人员曾对该处井盖情况进行过上报,依据巡查人员掌握的情况,该处遗失的井盖上印有“电力”字样,当属电力部门管理。11月30日,记者辗转联系到贵阳市供电局金阳分局,该局称早已接到对该处井盖遗失的情况的报告,但该井盖并不属于供电局管理,而属金西大凹加油二站私有财产,应由金西大凹加油二站自行管理。
记者随即联系到金西大凹加油二站,该加油站负责人胡洋表示,井盖遗失的管道位于加油站出口的人行道上,已超出加油站私有区域,无属于加油站私有财产的可能。随后,胡洋告诉记者,经与12369确认,该处井盖属市政部门管理。
12月1日,记者再次致电云岩区市政管理所。“这个井盖应该不归我们管。”电话那头,工作人员熟悉的声音再度响起。绕了一圈,事情似乎回到了原点。
12月7日,云岩市政管理所向记者反馈称,经确定该处井盖属于弱电部门管理。后记者与云岩区工信局取得联系,工信局表示,经多方核实,弱电部门中移动、电信、联通、广电均表示对该井盖无监管责任。
至此,所有井盖可能归属的部门均对井盖归属于自己予以否认。
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家部门均表示对该地情况“已知情、已上报”,但井盖归属始终无人认领。近半月来,记者与多家部门沟通了三十余次,井盖归属问题也未明晰,修复工作无人开展,安全隐患问题亦未能得到解决。
“认亲难”现象并非个例
记者梳理融媒问政平台线索时也发现,井盖“认亲”难现象竟并非个例。
除此次惠源路遗失井盖无部门认领的案例外,在贵阳的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等多地,均有长期缺失、损毁的井盖“认亲”难乃至无部门认领的情况存在——
在云岩区北京东路未来方舟 D7组团车辆进出口、往渔安隧道方向200米左右的现代物流集团斜对面,缺失日久的井盖致使该路段摩托车翻车、轿车爆胎事件不时发生,该处井盖问题经市民反映至整改完毕,花费了一个半月时间,其间涉及部门达五家;
南明区的沙冲南路、上朝阳洞路、新村路及沙冲东路出现的道路沿途多处井盖下沉、破损且久未修复的情况,则在一月间经由六家部门多次转办核实,方才确定其归属;
而花溪区花冠路中段梨花寨天桥处破损的井盖,因该地地处南明、花溪交界地带,历时一月,多家部门对其归属问题进行了推让,无一部门给出明确回复,其归属问题至今无定论。
小井盖“认亲”缘何成为大难题?
对于井盖“认亲”难现象的成因,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省管专家靳永翥认为,井盖“认亲难”问题主要是政府部门职能缺位、多头管理协调困难和部门工作责任不明晰造成的。
靳永翥表示,解决井盖管理真空问题,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以井盖“认亲难”为契机,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再造城市治理体制机制,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为动力,以满足市民公共服务诉求为目标,实现治理工具、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譬如创设井盖破损报备有奖制度和志愿者参与;二是创新组织结构形式,譬如以市辖区为单位,成立解决“井盖认亲”问题的矩阵组织或者任务型组织,由区级政府一把手领导、市政委员会一把手牵头,以此组织为纽带,城管、环保、居委会和弱电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组织成员,定期召开协调会,每一个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协调行动,并纳入个人绩效考核,形成多部门协同共治新模式,对井盖进行有效监管。
“若部门能转变‘闭门造车’的管理惰性,积极有效进行全方位沟通,打破部门藩篱,多部门通力协作,相信我们的城市乃至我们的社会,都将更井井有条,另有一番繁荣景象。”靳永翥说。
(记者 杨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