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形成组织健全、力量充实、权责明晰、机制顺畅、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实施意见》既是四川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的实际行动。
抓重点:完善组织体系,规范专门机构和力量
汛期转移受山洪威胁群众,森林草原防火期检查进山火种,日常排查沿街商铺消防隐患……基层是防控风险、排查隐患和应急处置的第一道关口,守住安全底线,需要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多、灾频、灾重、灾急的特点,安全生产也处于爬坡过坎期,这都要求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坦言,全省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均衡,一些地方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专门工作力量缺乏、队伍专业性不强等短板不足,组织群众避险转移等先期处置能力也较弱。
如何解题?上述负责人介绍,《实施意见》从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健全基层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基层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增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支撑保障五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逐步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有机构、有力量、有平台、有机制、有演练、有保障的“六有”目标。
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力量,首先要完善组织体系,解决机构设置和人员力量的问题。《实施意见》明确,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任务重的乡镇(街道),可在规定限额内优化设置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并接受县级应急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和调度。除了要求建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充实人员力量以外,《实施意见》还创新提出了“多员合一”的措施。
所谓“多员合一”,就是针对网格员、山洪灾害监测员、地质灾害监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护林(草)员、灾害信息员、民兵、物业管理人员、保安员、医务人员等分散在不同条线的基层应急力量,将履行类似职责的人员进行整合,落实保障措施,进而建设成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综合应急队伍。
破难点:突出科技攻关和应用,统筹灾害监测预警数据
《实施意见》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的基础上,聚焦四川省情实际,着眼风险监测预警技术不足等难点进行破题。
首先是加强科技赋能,《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县乡两级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提升“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状态下的初期通联保障能力;开展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装备应用力度。
今年以来,四川实施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三年行动,有序推进9个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落地试点,开展民用卫星、机器狗等新质装备实战测试,推动无人机战队集群灭火战斗力加快形成。
在监测预警方面,《实施意见》创新提出统筹规划建设气象、山洪、地质灾害、地震、森林草原火灾等方面的监测预警设施,整合资源打造精准预警预报系统平台,推动系统应用向基层延伸。
“这有利于推动不同部门间信息共享融合,提升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上述负责人举例,汛期防范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涉及到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不同部门,通过共享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地面雷达等信息数据,能够有效提升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看亮点:聚焦标准化建设,加强群防群治
针对各地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开展标准化建设必不可少。
《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3月前完成乡镇(街道)应急力量配置、场所设施、物资装备、应急标识等标准化建设。在规范应急物资装备管理方面,鼓励县(市、区)建立应急物资装备公物仓,落实“规划、建设、管理、使用、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类救援队伍共同建设公物仓,既避免了重复建设,还能实现物资装备共享共用,提高使用效益。”上述负责人表示。
基层人员少、任务重,常常存在由于能力不足而查不出隐患的问题。在监督检查方面,《实施意见》要求加强检查指导和演练督导,提升乡镇(街道)执法效能,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向乡镇派驻片区执法中队,发挥各级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基层培训及指导服务。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并特别提出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全覆盖开展群众避险宣传教育。
除了宣传培训,奖励机制也很重要。上述负责人介绍,全省将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有奖举报、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报告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群防群治增强全社会应急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